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从工具到伙伴:AI智能体将重塑未来工作模式

2025年7月15日 16:24  CCTIME飞象网  作 者:刘隶放

Cloudera大中华区技术总监 刘隶放

生成式AI的出现向我们展示了模型如何创建内容、起草邮件或解答客户咨询。如今,一种更加先进的AI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即代理式AI(Agentic AI)。代理式AI系统不仅能够响应指令,还能自主思考。它们可以基于目标与情境进行规划、决策和执行,仿佛我们身边的同事。与其他高绩效团队一样,有AI“同事”的团队能否成功,同样取决于每名成员对自身角色理解、协作能力与实时应变水平。

AI成为团队一员

代理式AI正在重新定义团队协作。AI不再只是被动工具,而是成为日常运营中能规划、决策、行动的主动参与者。它们承担着基础设施优化、客户服务分诊、合规审查等常规工作,让员工团队有更多时间专注重点战略和创新工作。

亚太地区已为这场变革打下坚实基础。过去几年,该地区企业制定了强大的数据战略并积极探索AI与机器学习(ML)应用。同时,它们还大力投资于可扩展的基础设施,打破数据孤岛,并在具体业务场景中验证了AI价值。现在,它们已作好迎接下一阶段挑战的准备。

在中国市场,我们看到企业正以务实态度拥抱代理式AI。不同于简单的工具应用,中国企业更注重构建可信赖的人机协作体系。Cloudera帮助客户在确保数据安全和合规的前提下,将其代理式AI目标转化为创造实际业务价值的企业级应用。

在金融领域,新加坡华侨银行(OCBC)、大华银行(UOB)等金融机构正在使用AI和ML提供个性化体验和优化决策。印尼人民银行(Bank Rakyat Indonesia)和泰国银行(Bank of Thailand)正通过培养数据驱动型文化提高运营效率与弹性。在电信领域,Vodafone Idea使用Cloudera平台的智能分析功能,降低客户流失率和优化服务交付。在医疗领域,中国香港医院管理局(Hong Kong Hospital Authority)正通过大规模数据分析帮助医生做出诊断决策并优化医疗服务流程。

事实证明,代理式AI顺理成章地成为AI技术演进的下一个阶段。这些智能代理如同跨部门团队中的专家,具有自主性、目标明确且响应迅速。正如市场营销主管、合规官和IT工程师会联协同推进项目,AI智能体也能在保持与整体业务目标一致的前提下,自主完成任务。在有适当人工监督的情况下,它们不仅能够监测性能、识别异常、运行软件测试,还能协助企业更加一致、快速地解决客户问题。

一些亚太企业在快速将构想落地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根据Cloudera 2025年全球调查,44%的中国受访者计划在未来12个月内加速部署代理式AI应用,即AI智能体。根据微软的《2025年工作趋势指数年度报告》,中国企业管理者也在积极地纳入AI智能体作为劳动力,其调查显示,85%的中国领导者有信心在未来12-18个月内将智能体作为数字团队成员,以扩充劳动力规模。这不是跟风实验,而是切实需求,比如零售商正在使用AI实时调整定价、处于危机中的制造商使用AI重新规划供应链等。包括中国在内的亚太地区企业不仅利用AI加速决策过程,更借助AI提升执行效率。

凭借具有前瞻性的技术思维、数字基础设施以及AI应用经验,亚太地区在AI团队协作新时代占据了优势。随着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亚太地区的企业正加速从AI试点阶段转向AI的大规模应用阶段。

信任是团队协作的基石

随着AI智能体承担更多职责,其可信度成为关键。这使得企业必须清晰掌握智能体的行为轨迹,设立保障机制确保责任可追溯,并将数据治理融入设计之初。

目前,很多亚太地区企业仍把数据存储在本地环境中。正因如此,像Cloudera这样的平台至关重要。Cloudera可以将AI模型带到数据所在位置,确保智能体在混合、本地或是云环境中安全、合规地处理敏感数据。

企业还植入控制机制来监测代理行为、核查偏差和追踪决策过程中的数据脉络,因为任何运转高效的团队都需要公开透明才能建立信任。

构建未来团队

未来职场将由人机协同驱动。AI智能体不会取代人类,而是成为团队不可或缺的成员,在放大人类优势的同时弥补人类的不足。企业应聚焦特定用例、投资于AI就绪基础设施并培养人机协同作的文化。

我们不仅要致敬技术,还应该关注它催生的新型团队协作模式,这种模式更加智能、高效和与时俱进。因为在现代工作场所,最优秀的团队不再只有人类,而是由人类与AI共同组成。AI正迅速成为团队的核心成员。

编 辑:路金娣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飞象访谈:对话InterDigital副总裁兼无线实验室负责人Milind Kulkarni
精彩视频
飞象趣谈第二十九期!物流无人机,低空经济崛起中的“双轮引擎”
未来出行的芯力量 向“智能移动终端”跃迁
飞象访谈:对话InterDigital副总裁兼无线实验室负责人Milind Kulkarni
2025MWC上海丨中兴通讯副总裁熊杰就AI万兆全光园区话题进行交流
精彩专题
2025 MWC 上海
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
2025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