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网讯(易欢)近段时间,关于我国运营商重启 eSIM 业务的消息沸沸扬扬。有报道称,三大运营商计划于今年下半年全面放开eSIM业务办理(包括一号双终端服务)。从消息传出到现在,运营商也发布了一系列动作,种种信息无不显示出我国通信行业向“无卡化”时代迈出重要一步。
eSIM(嵌入式SIM卡)是一种将传统SIM卡功能集成到设备芯片中的技术,无需物理SIM卡即可实现通信功能。自诞生起,eSIM卡就被视作多终端连接和物联网领域理想的身份识别硬件。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于2016年发布面向消费设备的eSIM规范,推动其进入标准化时代,此后全球运营商纷纷积极布局这一领域。
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已有超240个区域运营商部署eSIM,50%消费者知晓这项技术,20%了解其调用方式,30%拥有实际使用体验。如今,在AI与物联网双引擎驱动下,eSIM正从技术备选升级为产业刚需。
然而,在国内,eSIM业务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18年6月,中国移动宣布“一号双终端”业务将在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成都7个城市正式启动。用户通过一号双终端业务,可实现手机与可穿戴设备的绑定,共享同一个号码、话费及流量套餐。同年11月,中国电信发公告称将在7个城市试点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同时支持4款智能穿戴设备。更早,在2015年,中国联通就开始研究和布局eSIM业务。2017年11月,中国联通率先与华为合作,推出了支持eSIM独立号码业务的华为运动手表,并在上海、天津、深圳、广州、武汉、长沙、郑州等7个城市启动了业务试点。
在大家都认为eSIM的春天来了时,2023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相继发布公告,因“业务系统维护升级”,暂停受理eSIM一号双终端业务及独立eSIM卡办理申请。彼时已办理用户虽可继续使用,但取消后便无法重新申请,eSIM业务在国内的发展就此按下暂停键。
如今,运营商重启eSIM业务,信号明确。据媒体报道,有运营商人士证实,目前eSIM业务已恢复受理,但主要聚焦于物联网及智能穿戴领域,手机eSIM业务尚未进入实际落地阶段。
目前中国联通已在天津、北京、河北等25个省市重启eSIM功能,并计划年内覆盖全国。同时中国联通与紫光展锐、TCL合作推出的国内首款eSIM 5G AI平板VN300E,以及与通则康威联合发布的eSIM 5G AI CPE VN010,已实现全场景5G连接,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信体验;中国移动正逐步开放全国范围eSIM业务支撑,已完成系统优化和资源准备。旗下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已采购7000万颗eSIM晶圆,为大规模商用储备了充足的产能;中国电信虽暂未重启eSIM业务,但业内人士透露其正在制定行业规范,预计年内将加入eSIM业务的行列。
针对大家诟病的eSIM难进手机领域,其实一直都都有多种考量因素。一方面,有了eSIM,终端设备商就可以绕开运营商,直接和用户搭上线了。运营商需要通过实体SIM卡来“守住”大批量用户,如果eSIM进入手机领域,就意味着用户可以更加自由的切换运营商网络,运营商与用户之间的联系减弱,用户粘度将会大幅下降,这显然不利于运营商扩大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安全问题是关键阻力,eSIM“写卡”过程依赖网络远程传输,带来新的隐私与安全风险,早年曾有不法分子截取eSIM“写卡”数据克隆流量卡用于诈骗,导致用户与运营商利益受损,且eSIM全程线上操作在实名制方面难以保障身份验证合规性,给监管带来更大压力 。
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eSIM在安全层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进展。eSIM在手机领域也开始初见端倪。
近日,据用户反馈,中国联通已上线 eSIM 手机业务的办理页面,但目前尚未提供明确的服务开通入口。对此,中国联通称,在eSIM手机商用试验阶段,首次办理本业务的用户需通过线下渠道办理。用户可重新填写非首次办理的证件信息,或预约联通工作人员上门办理,或携带个人有效证件及需要开通服务的eSIM手机前往联通自有营业厅办理(合作厅不支持)。
从页面内容来看,目前列出了“上门办理”和“到厅办理”两种方式。其中,“上门办理”功能暂未开放,提示“此功能敬请期待”;“到厅办理”则显示“未获取到营业厅信息”。
中国移动方面,重启eSIM业务,OPPO Watch X2系列率先接入,支持一号双终端服务。开通eSIM后,手表秒变“腕上备用机”,支持独立使用微信、电话、刷卡支付功能。用户通过该业务可实现手机与手表共享同一号码、话费及流量套餐,无需额外号码即可双端接打电话,出门遛狗、跑步,忘带手机也没关系。
毋庸置疑的是,eSIM重启有望成为未来运营商国内业务的重要一环,也有助于提升中国运营商的国际竞争力,更好地服务跨国用户和企业,是通信行业适应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重要举措。未来,随着技术的成熟和政策的逐步放开,eSIM业务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为消费者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通信体验,推动通信行业向更加智能化、便捷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