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芯片 >> 正文

黄仁勋:下一波浪潮将是物理AI

2025年7月18日 07:19  央广网  作 者:樊瑞 实习生 徐恺昕

北京7月17日消息(记者 樊瑞 实习生 徐恺昕)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连续两天来到链博会活动现场。

17日,黄仁勋与与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进行长达30分钟的炉边谈话。会后,黄仁勋在接受包括央广财经在内的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供应链是一个奇迹,是世界上最复杂的供应链。在谈及AI安全问题时,黄仁勋表示,必须以安全的方式推动AI技术的发展。他还指出,人工智能发展下一步其实就是要开源。

中国的供应链是一个奇迹

“每次回到中国,我的心情都很好。”谈及今年已是第三次到中国时,黄仁勋表示,第一次来是受员工邀请,一起在中国庆祝春节。这一次受邀来参加链博会是为庆祝供应链的发展,同时与他的好朋友们进行一场“炉边谈话”。

“中国的供应链真的是一个奇迹。它是世界上最大、最复杂的供应链,而且非常技术化,不仅仅是(因为)劳动力,更是(来自)深层次的技术——包括机器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软件技术。”黄仁勋表示,非常高兴能够参加这个活动。

黄仁勋与王坚在链博会现场(央广网记者樊瑞 摄)

黄仁勋还指出,供应链的定义就是“连接”,因为现在世界上的产品都很难制造,每一项技术和资源都与其他技术相连接。它需要世界各地的许多供应商连接在一起。这就是它被称为供应链的原因。事实上,这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技术奇迹,是世界上从未见过的全球合作。“我依赖供应链,因为英伟达制造非常复杂的东西。”黄仁勋说。

应以安全方式推动AI发展

在回应AI安全问题时,黄仁勋表示,我们必须以安全的方式推动这项技术的发展,这非常重要。“AI是自主系统,而我们已有许多良好的实践可以支持AI的安全发展。所以我们必须继续推进安全技术的发展,包括网络安全技术、安全控制技术。”

黄仁勋在会场被媒体团团围住(央广网记者樊瑞 摄)

黄仁勋进一步介绍,安全技术可以是“内向外”的,也就是说,AI系统本身可以由其他 AI来守护;也可以是“外向内”的,也就是通过外部环境来监控AI并确保它的安全。这些不同的技术路径都需要不断推进。

对于中国的AI发展速度,黄仁勋表示,“中国有大量的AI研究人员。我认为这和中国对科学、数学,当然还有计算机科学的长期深入投入是密切相关的。数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结合,是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中国拥有庞大的人才储备,像王坚博士这样优秀的研究人员,他们的准备非常充分,正好迎合了这个时代的发展机遇”。

黄仁勋表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市场之一。“对于英伟达公司而言,中国是我们最大的市场之一。它非常有活力、令人惊叹。”

人工智能决定下一个世纪的发展方向

黄仁勋指出,现在势头非常强劲的生成式AI,其实是七年前才问世。“AI能够理解信息、生成信息,这是我们之前没有见过的,是因为推理非常有效。”

他表示,推理AI类似人类,可以把问题进行分解,解决我们之前没有遇过的问题。在他看来,下一波浪潮就是物理AI,即所有的能力都能够融入到我们的物理世界,比如机器人。“AI迅速发展,好像每四到五年就有一次大的变革。现在AI能够解决大部分的认知性的任务,这就是生成式的智能。现在AI在解决问题方面我们很快就能够超过人为的能力,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黄仁勋与王坚在链博会现场(央广网记者樊瑞 摄)

黄仁勋表示,对他来说,AI是(用)来激发人的创造力、来增加我们的人工智慧的。飞机能够让我们到更远的地方,而AI其实能够让我们想得更多,想得更聪明,AI和人的运行机制、大脑的运行机制是不一样的,但是是非常相似的。

在与王坚的对谈中,黄仁勋谈到开源这一问题。他指出,发展的下一步其实就是要开源,不仅仅是开放的研究,还要“开放我们的工程”。“开源的工程其实非常的重要,因为每个人都可以增加自己的贡献,这个创新的速度并不仅仅是每一个公司或组织的贡献,而是能够汇集所有的资源,造福整个生态系统。”

黄仁勋强调,开源资源非常重要,同时开源对全球也有影响,开源模型能够帮助中国的AI领域,同时也能够帮助全球的AI领域。黄仁勋提及,Kimi等一系列大模型都是开源推理性的模型。

“人工智能会决定我们下一个世纪的发展方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黄仁勋建议今天的年轻人继续学习科学推理、电脑编程知识,更多和AI进行接触,尽快应用上人工智能。

编 辑:章芳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飞象访谈:对话InterDigital副总裁兼无线实验室负责人Milind Kulkarni
精彩视频
飞象趣谈第二十九期!物流无人机,低空经济崛起中的“双轮引擎”
未来出行的芯力量 向“智能移动终端”跃迁
飞象访谈:对话InterDigital副总裁兼无线实验室负责人Milind Kulkarni
2025MWC上海丨中兴通讯副总裁熊杰就AI万兆全光园区话题进行交流
精彩专题
2025 MWC 上海
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
2025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