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 >> 正文

从电芯到系统的六层防护网,看明德源能超2亿小时零事故的行业答卷

2025年7月19日 14:47  CCTIME飞象网  

在分布式电源系统,特别是锂电池备电领域,安全二字重如泰山。然而,在明德源能的实践里,安全并非一道选择题,而是一条必须走通、走稳的必由之路。明德源能构建的“从电芯到系统的六层防护网”,不仅描绘了一种严谨的安全哲学,更用超2亿小时的安全运行时间,交出了一份令人瞩目的“零事故”行业答卷。

明德源能深知,安全不能依赖单一措施,必须构建多维防线。这种“不依赖单一措施,构建多维防线”的安全哲学,贯穿于锂电池PACK技术的每一个环节,从最基础的电芯选型,到最终的全生命周期运维,六层防护体系如同精密咬合的齿轮,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经得起考验。

第一层:电芯本源安全——严选“优等生”

安全的根基始于源头。明德源能坚持选用一线品牌A品磷酸铁锂电芯,这并非简单的采购,而是经过长达6个月的准入验证,包括过充、过放、针刺、挤压等28项严苛测试,如同层层筛选,剔除任何潜在风险个体。A品电芯的热失控触发温度提升40℃,短路时产热量降低30%,这已是巨大的优势。更关键的是,明德源能选择小容量电芯(单体15AH),其深意在于,即使发生异常,能量释放规模也仅为大容量电芯的1/5,从源头上就将风险等级牢牢控制住。

第二层:PACK结构安全——物理隔离的“金钟罩”

如果说电芯是基础,那么PACK结构就是第一道物理防线。明德源能第四代产品的浸没式PACK设计堪称“工业艺术品”:每个电池模块被完全包裹在防护剂中。这种“液体+固体”的双重隔离,使得单个PACK的热失控不会影响相邻模块,实现了“电芯级安全隔离”。插拔式接口设计避免了传统焊接连接的虚接风险,极柱采用镀金工艺,进一步降低接触电阻和发热概率。这层“金钟罩”,为电池提供了坚实的物理屏障。

第三层:BMS智能防护——AI驱动的“预警机”

内置在每个PACK中的BMS(电池管理系统)是安全的“神经中枢”。它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哨兵,实时监测电芯电压(精度±2mV)、温度(误差≤1℃),并通过AI算法识别劣化趋势。例如,当电芯一致性偏差超过5%时,自动启动均衡调节;当温度上升速率超过2℃/min时,立即切断充放电回路。这套系统不依赖外部控制,即使主通信中断,仍能独立执行保护策略,确保“断电不失控”,真正做到了智能预警。

第四层:系统冗余设计——并联架构的“容错网”

分布式电源的核心优势在于“化整为零”的冗余逻辑。锂电池采用并联架构,单模块故障时,系统自动将负载转移至其他模块,备电能力不受影响。这种设计使系统级MTBF(平均无故障时间)达到10万小时,远超行业平均水平。这层“容错网”,确保了系统整体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第五层:无缝联动防护——多级响应的“灭火兵团”

遵循“预防为主,分级响应”原则,构建了一支“灭火兵团”。初级防护是浸没式电池模块本身,使所有电芯始终处于防护剂的监护之下,抑制热失控并阻止蔓延;次级防护是全氟己酮灭火系统,通过实时感知电池内部的温度/气体等变化;终极防护则是针对集中式集装箱锂电系统,预制水消防管路作为最后防线,针对极端情况实现物理降温。三级消防与BMS、动环系统无缝联动,形成“探测-告警-抑制-降温”的闭环,步步为营。

第六层:运维流程安全——全生命周期的“守护神”

安全不仅是产品属性,更是管理体系。明德源能锂电备电系统采用“前操作、前维护”设计,所有检修工作可在箱外完成,避免人员进入危险区域。动环监控系统实时上传128项运行参数,支持远程巡检和智能预警。针对退役电池,公司建立“回收-梯次利用-拆解”闭环,确保全生命周期环境安全。这层“守护神”,让安全贯穿始终。

这六层防护网,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构建了一个立体、纵深的安全体系。而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截至2024年10月,明德源能锂电备电系统已在全国30个省份部署超2万套,总装机容量逾15GWh,累计安全运行时间突破2亿小时,覆盖大型数据中心、边缘机房、5G核心网等全场景,交出了一份“零安全事故”的成绩单。

这份成绩单背后,是无数个细节的坚守。在京津冀云计算数据中心园区项目,2000+套直流/交流锂电DPS支撑着数万服务器的稳定运行,不仅节省空间、降低承重,更实现了三年“零告警”;在新疆移动“2+14”数据中心,DPS锂电方案克服地广人稀、资源薄弱的困难,实现了偏远地区的稳定供备电;在智算集群项目中,近200套锂电DPS为AI服务器提供高密度供电,模块级N+1冗余和动态负载均衡技术确保了算力峰值波动时的稳定输出。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一个结论:明德源能锂电DPS的安全性不是实验室里的“特例”,而是规模化应用中的“常态”。从电芯到系统,六层防护网不仅是一种技术架构,更是一种对安全的极致追求和责任担当,这超2亿小时零事故的行业答卷,正是这份追求和担当最有力的证明。

编 辑:T01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聚“AI+”时代合力 共启数字经济新篇章
精彩视频
中兴通讯徐子阳:夯实基础能力,构建数字转型共同体
中国商飞贺东风: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
华为杨超斌:AI应用已成为整个ICT技术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动力
中国联通董事长陈忠岳发表主题演讲《向实同行 共创融合新生态》
精彩专题
2025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
2025 MWC 上海
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
2025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