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 >> 正文

Frost & Sullivan 报告验证Check Point综合安全价值

2025年7月3日 11:42  CCTIME飞象网  

网络安全的未来属于能够降低复杂性的综合安全平台

端点安全领域的发展速度之快,已超出许多企业安全团队的预期。当企业被多个互不关联的“孤岛”安全工具带来的警报淹没,重复性的工作必然带来更多隐藏风险。近期,Frost & Sullivan 的一份最新报告强调,网络安全的未来属于能够降低复杂性的综合安全平台。Frost & Sullivan 《2025 年端点安全雷达报告》将 Check Point Harmony Endpoint 定位为市场竞争中的佼佼者。该报告不仅认可了Check Point安全技术的功效,更加验证了其打造综合安全平台的理念。

根据第三方数据显示,端点安全支出预计将翻一番,从 2024 年的 129 亿美元增至 2028 年的 223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 14.7%。但大多数供应商都忽略了一点:企业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工具,而是更少但效果更好的解决方案。同样的趋势在中国也在发生,中国市场正在迈入端点安全发展快车道。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网络安全市场研究年度报告(2024)》,2023 年中国端点安全市场规模已突破 150 亿元人民币,预计到 2026 年将超过 260 亿元,年均增速达 18.2%。工信部信通院也指出,随着远程办公、云原生架构和AI工具广泛应用,终端成为威胁触点的集中区域,企业对“统一管理、自动响应”的综合安全平台需求显著提升。

60 多种人工智能引擎打败 60 多种安全工具

安全工具 "龟速 "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Frost & Sullivan指出,Check Point的ThreatCloud AI—实现同类产品最佳威胁防御捕获率背后的 "大脑"--利用60多个AI引擎在Check Point整个安全生态系统中关联端点数据。这意味着用户不再需要处理来自多个不同仪表板的警报,而只需使用一个智能平台就能提供相关信息。当Check Point 解决方案检测到威胁模式时,不仅会即可向用户发出警报,还会提供可操作的建议、自动响应并排除故障。

对于面临资源挑战的用户而言,人工智能正变得至关重要。当攻击者利用人工智能部署更复杂的攻击时,企业更应利用人工智能创造“主动安全”的环境。

整合使安全团队从混乱走向清晰

Frost & Sullivan 不仅肯定了Check Point先进的端点功能,还强调了其全面的整合方法与优势。 在当今 “随时随地不间断 ”的业务环境中,全面的安全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企业的员工不再只是坐在公司的办公桌前。他们在家庭办公室、咖啡厅、机场休息室与高铁上等任何地方工作。他们需要更加先进的安全工具来阻止网络钓鱼攻击,传统的端点安全显然无法适应复杂且动态的使用场景。

AI 安全 + SASE:重新定义新边

事实证明,人工智能在许多方面都具有变革性。Check Point的重点是如何确保人工智能交互的安全。举例而言,基于浏览器的DLP功能允许企业在员工使用GenAI工具时控制敏感数据共享,为安全团队提供细粒度控制。Frost & Sullivan的报告还强调了Check Point强大的SASE功能,可在网络、云和边缘提供保护。Check Point是为数不多的能够提供统一平台的安全领导者之一,该平台可处理网络钓鱼、密码重用、ZTNA 和 SaaS 安全。

什么大中型企业纷纷转换阵

Frost & Sullivan 指出,Check Point对大中型复杂企业尤其具备吸引力。这些企业通常拥有上万个终端、高强度的合规要求,以及极为看重“预防优先”战略的安全运营团队。当一个拥有 2,500+ 员工的企业不再选择拼凑的点产品,而是统一部署综合安全平台,说明市场已经从“堆叠工具”迈向“平台优先”的新阶段。这也证实了前瞻性安全领导者的共同认知:未来属于那些强调灵活性、智能化、端到端防护的安全平台,而非那些令 SOC 团队疲于奔命的孤岛型方案。

随着远程和混合工作团队的持续存在,以及人工智能对攻击和防御策略的改变,企业需要的是能够适应而不仅仅是反应的安全。在我们这个超级互联的世界里,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正在战胜专业化。

编 辑:T01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飞象访谈:对话InterDigital副总裁兼无线实验室负责人Milind Kulkarni
精彩视频
未来出行的芯力量 向“智能移动终端”跃迁
飞象访谈:对话InterDigital副总裁兼无线实验室负责人Milind Kulkarni
2025MWC上海丨中兴通讯副总裁熊杰就AI万兆全光园区话题进行交流
2025MWC上海|中国信科:全栈算力创新应用 为AI时代构筑数智基石
精彩专题
2025 MWC 上海
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
2025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大会
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