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厅里触摸算力前沿技术,云平台上调试实时数据模型,企业专家深入高校讲堂,开启产教深度融合的创新课堂。7月5日,51名来自北京邮电大学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同学在经历了为期6天的中国移动“梧桐·鸿鹄”实训营后,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结业答卷。这场持续6天的“产业实训课堂”,历经“展厅研学-平台实操-项目实战”三阶淬炼,通过“学生进企业+专家进校园”的双向奔赴,让青年数字人才在真实业务场景中完成从“纸上公式”到“手中真知”的蜕变。
研学:在创新源头触摸产业脉动
在中国移动国际信息港的协同创新基地展厅,同学们近距离体验了算网大脑、智能算力集装箱、九天基座大模型等前沿应用成果,开启了一场“看得见、摸得着”的技术探索。“展厅即课堂,展品即教材”,同学们通过操作AI眼镜的实时翻译功能、指挥机器狗执行巡检任务,亲历了“大数据从技术到场景”的惊险一跃。北邮学生张苏丹同学在体验AI眼镜等创新产品后深有感触后感慨:“试戴AI眼镜时,译文秒速投射到现实视野,着实让我震撼了一把,让我对未来可以参与到‘技术赋能生活’的研发探索有了更大的期待。”

图片1:北邮学生参观中国移动协同创新基地展厅

图片2:北邮学生体验中国移动AI眼镜
实战:在业务深水区锻造真本领
实训营后半程,中国移动派出9名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大数据专家走进北京邮电大学指导,将脱敏数据资源、技术平台与真实案例带进大学讲堂,深度融入教学实践。同学们分组承接高速道路拥堵分析、电信反诈模型开发等产业级项目实操课题,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攻克多语种语义解析难关,突破模型优化瓶颈,真实体验了从数据采集、清洗到建模分析的全流程,切实理解了大数据实时处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孙靖淇同学在体验了“梧桐·鸿鹄”平台后表示:“这次实训能直接用到中国移动的真实数据和案例,很贴近实际工作场景,让我对产业实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图片3:中国移动专家给北邮学生讲课
机制创新:拆解产学融合“密码锁”
自2024年中国移动与北京邮电大学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已连续两年推行“双进双融”培养机制。企业专家带着攻关课题走进“大数据技术原理”课堂,学生带着数据思维扎进业务现场。这种“问题互抛、能力互补”的协同,正是中国移动与北邮共建“产学研深度育人平台”的关键创新。双方已联合开发教育部第三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编写《大数据技术原理与案例应用(微课版)》等标准教材,联合共建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工程师技术中心、关键软件领域(大数据)实训平台。截至目前,依托梧桐·鸿鹄平台,校企双方已培养数智人才5000余名,共同探索出“学分课+企业认证+绿通卡”的三级进阶体系,为产教融合创新提供了可复制的“北邮-移动范式”。
面向数字经济时代对实践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中国移动将以梧桐·鸿鹄平台为纽带,联合高校及科研机构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高校人才培养实现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塑造”的转型升级,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