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我国运营商的eSIM业务迎来重启。
近日,中国联通携手中兴通讯推出基于eSIM技术打造的云电脑PAD产品,侧面印证了电信运营商将重启eSIM业务的传闻。《中国经营报》记者随后从运营商相关人士处获悉,目前运营商eSIM业务的确已经恢复,但仍集中在物联网及智能穿戴领域,手机eSIM业务暂不会涉足。
目前,记者了解到,三大运营商中,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都在对相关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后续业务将逐步开放。而中国联通步伐最快,已在北京、天津、河北等25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率先恢复了eSIM业务。
记者注意到,2023年5月至7月,三大运营商曾相继发布公告,宣布由于业务维护升级,暂停办理eSIM手表一号双终端业务,恢复办理时间另行通知,此后,运营商未再公布该项业务恢复的消息。
Omdia电信战略分析师杨光认为,恢复eSIM业务对于我国运营商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因为目前eSIM在全球市场的应用已经初具规模,尤其是在AI加速发展的当下,与eSIM强相关的物联网业务对运营商而言是个巨大市场,重启eSIM运营无论从技术还是从业务方向看,都对运营商大有裨益。
运营商涉足已久
eSIM全称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不同于需要插拔的传统SIM卡,eSIM直接嵌入在终端中,大大减少了设备上的卡片占用空间,且可以通过无线远程下载方式进行更新。因此,从诞生之初起,eSIM卡就被视为多终端连接和物联网领域理想的身份识别硬件。
2011年,苹果公司首度向美国专利和商标局申请虚拟SIM卡专利,被视为eSIM的开端。2014 年,苹果在iPad Air 2中首次实际应用eSIM卡。此后,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于2016年发布了面向消费设备的eSIM规范,标志着eSIM进入标准化时代,全球运营商也开始积极拥抱这项技术。
在国内,中国联通是最早涉足eSIM业务的运营商。在2017年年初开通 eSIM 平台后,中国联通同年4月上线了eSIM 独立号码业务,随后成为首家获批eSIM可穿戴业务试点的中国运营商。一年后,中国联通获工信部批准,率先在国内6座城市启动eSIM可穿戴设备“一号双终端”业务试点。
运营商人士向记者透露,中国联通之所以能够先行一步,一方面在于其积极的技术探索和市场嗅觉,另一方面在于中国联通终端渠道业务在当年推广得最好,由其来拓展打开市场符合商业规律。而“一号双终端”业务的成功试点,显然为eSIM在中国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随后,在2019年,中国联通再获工信部批复,可将eSIM可穿戴独立号码业务推广至全国范围,巩固了其在eSIM领域的领先地位。
紧随其后,2020年10月,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也相继获得工信部批复,同意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包括物联网在内领域的eSIM技术应用服务。
杨光认为,由于物联网设备通常对体积、功耗和维护成本有较高要求,eSIM的嵌入式特性使其成为理想选择。无论是智能家居、车联网,还是工业互联网,eSIM都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蜂窝网连接,并极大地简化了设备的部署和管理。这为三大运营商在B2B市场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
此前暂停或因安全原因
然而,在面向消费者的手机和平板设备上,eSIM的推广则显得尤为谨慎。截至目前,在国内销售的绝大多数智能手机,包括已配备eSIM的苹果iPhone在内,仍主要依赖物理SIM卡,eSIM功能并未成为标配。
电信分析师周桂军表示,eSIM的远程写入机制虽然便捷,但认证、加密与防护机制标准都远低于实体SIM卡,因此,其安全性难以保障,不法分子容易借此漏洞,通过虚假身份信息批量注册 eSIM 号码,用于电信诈骗和垃圾短信群发。2024年公安部数据显示,利用eSIM远程制卡的诈骗案件同比激增37%。
而这也被业内人士认为是两年前eSIM曾被叫停的重要原因之一。2023年7月,三大运营商相继发布公告暂停 eSIM在新用户端的办理,并将恢复开放时间留白,虽然官方对此未曾说明原因,但安全性被业内判断为最大的可能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