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原创(高靖宇/文)会干农活的具身体、大秀街舞的潮酷玩家、上天入地的忙碌打工“人”……全球最顶尖、最有趣、最接地气的机器人明星都在这儿扎堆亮相!
8月8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在北京开幕,200多家国内外优秀机器人企业、1500多件展品同台登场,集中展示机器人研发生产领域前沿科技与产业新动向。
竞技PK 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
今年4月,全球首次“人机共跑”半程马拉松在北京亦庄开跑,跌跌撞撞的“一小步”,却为机器人发展打开无限想象空间。如今,我们将目光再度聚焦北京亦庄,机器人种种创新与应用的火热场景,刷新着人们的认知。
宇树科技机器人展台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此刻一场机器人拳击比赛正在激烈开打,两名机器人拳击选手“闪转腾挪”,有攻有防,摔倒后也能快速翻身站起,继续投入战斗。
“最近半年多时间,全球机器人的AI技术进步非常快,例如今年1月宇树机器人跑步相对僵硬,但最近几个月开放OTA给客户后,机器人不仅跑步更丝滑了,还可以在复杂地形跑步。”宇树科技CEO王兴兴表示,宇树科技的目标是把机器人做成可以综合干活的通用型人形机器人,包括端茶倒水、工厂、表演等各种场景,不仅仅是单一场景,但到目前为止做得还不是特别理想。
除了机器人拳击比赛,同样高人气的还有机器人足球赛。球场上,加速进化机器人选手T1和K1正激烈拼抢,观众为双方“运动员”加油助威,一个进球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堪比观看一场真人球赛。
“之所以聚焦赛事,是因为很多能力未来都能够迁移到家庭、工业场景当中去。”加速进化全球化负责人李超表示,球场上机器人锻炼感知能力,能够快速识别动态的物体,识别对手避障等等,还需要去完成自己的定位导航,需要很稳定地行走,以及在冲击时、摔倒后再爬起来等等。未来机器人其实大多数工作都是要从一个地方走到另外一个地方,这些能力都是可以呼应的。
今年世界机器人大会,首发新品100余款,与去年行业普遍静态“秀”机器人不同,今年业更关注机器人如何真正投入工作、实现商业化落地。
北京银河通用携具身大模型机器人Galbo亮相,具备面向零售行业的端到端具身大模型——GroceryVLA,面对密集陈列、多样 SKU 及多变包装形态的商超环境,Galbot能够快速、精准地定位目标商品,完成稳定高效的取送操作,整个过程无需遥控。据了解,银河通用已正式启用全球首个机器人全自主服务的快闪店——银河太空舱,该项目正式落地北京海淀区。
优必选首次对外展示面向智能制造场景的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2。据介绍,其是全球首个可自主换电人形机器人,身高1.76米,具有52个自由度,拥有第四代工业级灵巧手,可7X24小时连续作业,是国内首个端到端“类人眼”双目立体视觉感知。
北京人形携天工、天轶系列全新2.0产品矩阵亮相,展现了从最能跑到最好用的进化,并演绎具身智能机器人工业场景多本体、多任务协同工作能力。
在大会开幕式上,正式发布《2025人形机器人十大潜力应用场景》报告,遴选出工业通用操作、汽车制造、3C制造、船舶制造、石油化工、电力生产、安全应急、商业服务、家居服务、农业生产等十大人形机器人潜力应用场景,为人形机器人技术攻关与产业化落地提供了明确路径指引。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作为机器人的高阶形态和具身智能的重要载体,人形机器人在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安全防护、家政服务、教育医疗等场景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
人形机器人仍需精细打磨
如今,机器人产业正处于规模化、产业化前夜。国际机器人协会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千亿元级别。
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预计到2027年,人形机器人产业将进一步实现规模化发展,其相关产品将深度融入实体经济,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虽然具身智能机器人备受关注,但距离真正多用途人形机器人的实现还有较大发展空间。
宇树王兴兴表示,关于机器人本体,普遍存在一种误解,将当前未能大规模应用或功能受限归咎于硬件不足或成本过高。然而,现有硬件虽仍需持续优化,但已具备基础可用性,当前真正的瓶颈在于具身智能还未完全成熟,这是制约人形机器人大规模应用的核心因素。目前全球范围内最大的问题是模型问题并非数据问题。目前来说具身智能机器人模型架构有待提高。
“先上岗,再进家,是机器人普及的现实路径。我们判断,人形机器人率先落地的,将是低速、高频、刚需的商业场景,例如药房搬运、零售导引、园区巡检等。这些场景任务明确、环境可控,适合技术早期阶段部署。”越疆科技市场总监谢凯旋表示,从工厂走向家庭,最大挑战不是技术,而是安全性、价格和服务体系的完整闭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