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人工智能产业如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快速增长?

2025年8月12日 07:08  CCTIME飞象网  

飞象网讯(易欢)当前,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融入经济社会各领域全方面,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成为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壮大新发展动能的关键支撑。在不久前举办的“2025中国互联网大会-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融合应用大会”上,中国互联网协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总工程师赵志国表示,全行业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统筹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和融合应用,推动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取得阶段性突破,已经形成“基础夯实、技术跃升、应用广泛、生态初成”的良好态势。

夯实筑牢,有力支撑人工智能发展。信息通信业加速构建智能化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推动网络、算力资源面向AI需求精准匹配、弹性供给,形成"云网边端"深度协同的一体化支撑能力。智算中心建设有序推进,规模与布局不断优化,与通用算力、超算能力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为大模型训练、推理应用提供多层次算力保障,截止到今年3月份,我们在用标准基架到1043万架,智能算力的规模达到了748EFLOPS,5G、千兆光网等网络基础设施持续演进,尤其是时延,城市之间1毫秒,跨城市实现5毫秒,跨国家跨地区的枢纽节点之间20毫秒算力资源传送的速度或传送的时间,有力支撑了东数西算,算力资源或者算力调度很好地实现有序推进。此外,边缘节点的算力显著增强,为人工智能实时响应、泛在部署提供坚实基础,推动AI服务从“可用”迈向“好用、易用”。

技术创新全面突破,核心能力整体跃升。赵志国指出,聚焦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算法框架、软硬件产品创新突破,截至2025年4月,我国人工智能专利申请量达157.6万件,占全球38.58% 。大模型技术跨越发展,从单一模态向多模态融合演进,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应用能力不断增强;深度学习框架、智能芯片等基础软硬件取得积极进展,自主创新体系逐步完善;开源生态加速培育,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开源项目和社区涌现,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目前,我国已有433款大模型完成备案并上线提供服务,累计培育了400余家人工智能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 。

融合应用广泛拓展,千行百业“智”变蝶新。在赵志国看来:“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从“试点探索”迈向或者正在走向“规模化应用”,在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算力应用项目超过1.3万个。工业领域,AI质检、智能排产全面嵌入生产流程,助力制造业提质、降本、增效;医疗领域,AI辅助诊断、远程分级诊疗等应用延伸服务半径,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智慧城市领域,AI驱动的交通大脑、能源大脑与城市大脑协同联动,让城市治理更精准高效;面向个人用户,智能终端、个性化服务持续普及,提升生活便捷度与普惠性,真正实现AI的无处不在。”

产业生态日益壮大,协同发展格局加速构建。“产学研用金”多方协同的生态体系持续完善,一批领军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形成覆盖核心算法、高端芯片、系统平台、解决方案的完整产业方阵。国家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产业园等作用凸显,为创新主体提供研发、转化、孵化等全周期支持。标准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在技术规范、安全治理等方面形成一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指引。国际交流合作不断深化,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推动技术、产品、服务的国际互认与共享,实现互利共赢。目前,我国已累计制定40余项AI行业关键标准和10余项国际标准,推动产业生态持续优化。

尽管如此,赵志国也着重强调,当前,人工智能正处于技术迭代加速期、产业爆发临界点和融合应用深化期,既迎来了大模型通用化、多模态融合等新机遇,也面临核心技术瓶颈、数据安全风险等新挑战。他认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行业要坚持“创新引领、应用牵引、生态协同、安全可控”的原则,建议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快速增长。

一是坚持创新引领,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高端芯片、智能传感器、大模型算法等关键领域,健全”揭榜挂帅+赛马”等有效机制,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力争在存算一体芯片、低功耗推理框架等方向实现突破。推动技术原型向产业化产品转化,打造”场景+验证+量产”闭环,让核心技术以最短时间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走向市场。

二是纵深推进“人工智能+”应用,释放产业发展动能。面向工业、农业、服务业三大场景,打造一批融合应用标杆。工业领域,以“AI+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为牵引,推动高端装备、新材料等关键领域智能化升级,推动模型在研发、生产、供应链管理等各环节广泛应用,建设柔性高效的智能工厂;农业领域,加快大模型在农业育种、种植、养殖及农机等领域应用,实现精准作业与智能监测,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助力乡村振兴;服务业领域,支持发展AI客服、虚拟助手、智能投顾等新模式,培育智能原生服务新业态。同步,探索面向中小企业推出“AI赋能包”,提供低成本、轻量化、可复制推广的解决方案。

三是构建良好生态,夯实产业发展根基。做强开源枢纽,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AI开源社区和项目,鼓励企业开放数据集和模型参数,形成“开源共享、协同创新”的生态格局。立好标准之尺,加快大模型评测、数据标注等关键标准制定,推动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人工智能产品认证制度。畅通资本活水,引导社会资本加大人工智能产业投入,支持优质企业上市融资,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面向中小企业设立“AI专项资金”,对中小企业采购AI设备、云服务等给予大力支持,降低使用门槛。同时,依托产教融合基地,培养跨界跨学科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撑。

四是筑牢安全防线,保障产业发展底线。提升整体安全能力,推动模型算法、数据、系统等内生安全能力建设,强化人工智能应用安全,打造内外兼治的人工智能安全能力。筑牢数据安全底线,落实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要求,规范数据采集、模型训练、服务提供等关键环节,推动AI训练数据合规使用;构建人工智能安全监测平台,对大模型输出内容、算法偏见等进行动态监测,防范技术滥用风险。深化全球治理合作,积极参与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推动建立多边协调机制,共商共建共享“安全可控、互信互利”的国际发展环境。

编 辑:章芳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中国电信柯瑞文:星辰智惠 共治共享
精彩视频
华为史振钰:智能体从办公走向生产,AI成为生产力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孙立宁:构建具身智能的免疫系统,从安全服务到人机共生的新范式
广汽副总经理閤先庆: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基石
IDC中国副总裁钟振山:未来的市场趋势是从单一智能体产品逐步转向智能体集群
精彩专题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
2025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
2025 MWC 上海
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