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院士:6G智能体具有一定的意识和灵性,2030年商业化机会很大

8月10日,由中国通信学会、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和IEEE通信协会联合主办,复旦大学承办的第十四届ICCC大会在上海开幕。
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张平在主旨报告《智简:未来通信技术的展望与实践》中认为,传统通信系统在香农理论框架下面临诸多挑战,而人工智能的引入为解决这些挑战提供了新的思路。他提出了一种具备“内生智能与原生简约”特性的智简无线网络,旨在降低系统复杂度、功耗和成本,同时提升效率和覆盖能力。
这一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的全新范式,正是下一代通信技术的核心要义,已在国内外受到广泛关注。
今年6G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和5G 相比,6G最大的不同是什么?6G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上海发展6G有何优势?会议间隙,张平接受了解放日报记者专访。
【6G纳入“灵”的维度】
解放日报记者:您领衔团队搭建了全球首个通信与人工智能融合的6G外场试验网,它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张平:其实很多人在做6G外场试验工作,但真正把通信和人工智能结合起来的,我们是全世界头一个。它最大的亮点就在于融合了人工智能。
这一通信系统设计的核心思想,正是“智能而简约”,在容量、覆盖和效率三项6G核心指标上实现了国际电信联盟所预期的性能提升,验证了利用4G、5G链路的资源具有6G传输能力的可行性。
解放日报记者:和5G相比,6G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张平:其实我们现在处于5G-A阶段,相比5G又前进了一步。不管是5G还是5G-A,用的都是外挂的人工智能,而6G的人工智能一定是从系统内部产生的。
解放日报记者:有了6G,4G、5G会被取代吗?
张平:4G的服务完全聚焦于人,5G拓展至人、机、物,而6G进一步纳入“灵”的维度,也就是具有一定的意识和灵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它们会并存。
解放日报记者:您提到一个词“灵性”
张平:这是我最早在2019年《通信学报》上提出的一个新概念,6G技术肯定是与具有自主能力的智能体之间的通信,现在已经成了业界所公认的事实。
解放日报记者:6G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张平:最大的挑战就是构建智能体。就像现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一样,具有自主学习、自主决策的能力,也就是它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在接收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中自我成长。
要实现这一智能体并不容易,但肯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不管是无人机还是机器人,都是在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间进行交互,而这种交互就是靠着有“灵性”和自主意识的智能体来进行。
解放日报记者:是否可以理解为,人工智能面临的挑战也是6G面临的?
张平:是的。未来要通过6G的无缝隙连接,把真实世界的物理数据快速地感知、认知并传输到数字世界中,构成真正的“世界大模型”,让机器人“丝滑”起来。
【上海发展6G有何优势】
解放日报记者:中国在6G的研发和专利布局上占得了先机,如何在产业化上保持这一优势?
张平:标准是产业化的第一步,有了标准才能产业化。但不是简单地说技术越先进别人就会采用,而要看它是否和原来的技术相冲突,要把它变成一个产业界都愿意接受的标准。标准化实际上是一个相互妥协和包容兼收的结果,要积极地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沟通。
解放日报记者:对于2030年实现6G商用的目标,您乐观吗?
张平:这是3GPP(注:一个在移动通信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的路线图。以现在5G-A实现的速度来看,6G在2030年获得商业化的机会很大,在2035年前后实现大规模商用的机会更大。这取决于市场的需求。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技术上的成熟度没有问题。
解放日报记者: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同为6G研发核心区域,您觉得上海发展6G有何优势?
张平:北京移动通信基础比较雄厚,特别是核心技术和标准化方面;深圳在制造方面具有优势;我觉得上海发展6G最大的优势是国际化。上海对外开放的形象和各种便利条件,可以在国际上吸引很多科学家加盟上海。6G的演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大量既懂通信也懂人工智能的人来参与,这就需要广泛国际合作的基础。
当然上海也有其他优势,比如它对先进技术比较敏感,有丰富的高校资源和技术组织等。
题图来源:复旦大学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5G-A赋能机器人火炬接力:中国移动以技术革新点亮全运科技盛宴
2025年11月,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在粤港澳三地盛大启幕。这场赛事不仅是体育健儿的竞技场,更是前沿科技落地应用的“试验田”。其中,11月2日的机器人火炬接力作为本次全运会的核心创新亮点..[详细]
轻薄机型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业绩泪满襟
当iPhone Air宣布上市当天,随着各路评测内容解禁,一个显眼的标题也随之出现,那就是“注定停产”。轻薄机型的出现一方面让人们看到厂商正在挖掘全新市场空间,另一方面也勾起了小尺寸机型..[详细]
智能未来:宇宙为你闪烁
未来十年,你家的电表可能再也不用换电池,自动驾驶汽车能"看到"几公里外的路况,甚至海洋深处的传感器都能实时传回数据。这些不是科幻,而是刚刚在无锡物博会上发布的《2025全球..[详细]
智能IP广域网成为筑牢智算产业发展根基的关键一环
随着国家加速推动智算产业高质量发展,网络支撑能力已成为产业进阶的核心抓手,而作为关键基础设施的智能IP广域网,正凭借其在算力调度、数据传输中的核心作用,成为筑牢智算产业发展根基的..[详细]
大中华区市场失守 苹果寄望AI驱动未来增长
苹果公司公布的2025 财年第四季度财报呈现“冰火两重天”态势:全球营收1024.66亿美元同比增长 8%,净利润274.66亿美元同比激增86.4%,毛利率攀升至 47.18%。但作为第三大市场的大中华区却成..[详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