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网讯 近年来,“低空经济”成为中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将于9月24日至26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PT展)设立低空经济专区,并同期举行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深入解析政策趋势、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帮助各方洞察产业未来。
如何定义“低空经济”?
低空经济是指主要在700米至3000米的低空空域开展的各类航空经济活动,包括无人机物流、城市空中交通、农业植保、应急救援等多种业务。它不是单纯的无人机业务,而是一种以空域资源与垂直交通为支撑的综合性新兴产业。
政策驱动
低空经济加速起飞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被纳入国家战略发展重点。民航局正加快空域管理制度改革,推动适航认证、飞行标准、运营规章等制度体系建设。广东、浙江、四川、湖南等地相继出台专项政策,加快构建“空域开放—基础设施—场景落地”的完整闭环,推动产业集群和试点示范城市落地。
产业现状
从概念走向落地
中国低空经济市场正在快速成长。2024年市场规模约为6700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1.5万亿元,并有望在2035年达到3.5万亿元的水平。全国注册无人机超过220万架,广泛用于农业植保、城市巡检、物流配送、地理测绘和应急救援等领域。中国目前占据全球70–80%的商用无人机供应份额,是全球低空经济的重要推动者。
技术突破
让飞行更智能
当前,中国企业在商用无人机、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等低空飞行器技术上已具备全球竞争力。四川腾盾的重载货运无人机已完成4吨级长程飞行测试,亿航、峰飞等企业研发的eVTOL产品已进入适航审定阶段,并开始跨城试飞。
与此同时,通过5G/6G、卫星通信和自动避障系统实现低空飞行器的安全调度,空域管理、自动避障、通信导航、智能调度等关键系统正在完善,构建“低空通行+智能运营”的飞行网络基础。
商业模式
从制造向运营演进
低空经济的产业模式正在从“制造+销售”向“平台+服务”加速转型。除了整机销售与软硬件系统输出,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探索基于飞行任务或航线的运营计费服务(Drone-as-a-Service)。例如,部分城市已开放无人机送餐、药品投递、电力巡检等试运营服务,形成“空中即服务”的新型商业模式。平台化、轻资产、高周转将成为这一赛道的未来趋势。
多场景落地
加速接入日常生活
在物流配送方面,京东、美团等企业已在试点城市进行无人机快递和送餐服务,实现更快的“最后一公里”配送。
在农业植保方面,无人机喷洒效率是传统人工的几十倍,能够精准覆盖大面积农田。
在城市管理与应急救援中,无人机承担巡逻、地质勘测、火灾救援等任务,显著提升效率与安全性。
在空中旅游和短途通勤领域,直升机观光航线和eVTOL试运营已在多地启动,未来有望成为城市出行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