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终端 >> 正文

XR眼镜为何被指“反人类”?高退货率与佩戴不适难解

2025年8月7日 07:13  CCTIME飞象网  作 者:魏德龄

飞象原创(魏德龄/文)不久前,某品牌的爆款AR眼镜吸引了众多消费者的抢购,然而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也开始出现所谓的“退货帖”,很多平时不怎么关注数码产品的新晋消费者,在购买爆款AR产品后,难以接收它的缺陷,又纷纷选择退货。

只要翻看市场统计数据就能发现,XR眼镜的退货问题已是一个普遍现象。据悉,目前AI眼镜的平均退货率普遍在40%~50%,个别品牌甚至高达60%,而本文提到的爆款AR眼镜的退货率同样达到了40%以上。

佩戴不适、功能不及预期、续航时间不理想,往往是消费者集中反馈的三个问题。而这也是目前XR设备的通病,无论是重量上轻盈的AR眼镜,还是功能更加全面、娱乐性更强的VR头戴,均难以让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感到满意。

XR的形态是不是“反人类”?

关于这个问题不妨追本溯源,那就是XR设备的产品形态问题。相比于手机、电脑,XR无疑是一部贴身设备。但回顾人类进化史,大约在距今10万年前,人类开始用穿孔贝壳作为装饰,陆续出现采用动物骨骼、玉作为项链的饰品,在祭祀、社交中凸显自身地位。在19世纪末,人类第一次把表带在手腕上,兼具装饰性与功能性,最终战争推动士兵对于腕表的配备,开始走向大众化普及。眼镜的出现早于手表,最早的眼镜被认为出现于13世纪晚期的意大利,最初为了帮助老花眼阅读,随着技术发展逐渐演变为如今的视力矫正。

不过,手机、电脑更像是人类历史上的不同类型的工具,他们并不需要与身体产生深度融合。手表则像是饰品的延续,如同古代的手镯等饰品,由于重量被人类容易接受,并没有成为佩戴过程中的负担。但眼镜就是另外一回事了,其产品发明的目标是弥补身体机能的缺陷,而非装饰。真正的功能性墨镜更是要到20世纪20年代才出现,同时也是针对特殊用途的产品。

即便是在用眼压力剧增的今天,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2020年全球近视人数约有26亿,预计到2030年至34亿。也就是说,以目前全球接近82亿人口来算的话,近视人群占比在1/3左右。这就意味着,有2/3人的生活中,根本没有长期佩戴眼镜的习惯。而只要留心生活的话,不少近视人群,如果视力问题不过于严重的话,一些人也会因为舒适性的原因,在平时不选择戴眼镜。

同时,佩戴眼镜的人群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并不喜欢“眼镜”这一产品形态。这表现在两种行为上:近视手术与隐形眼镜。2018年,全球眼科激光市场的市场规模为4.79亿美元,预计到2032年将达到9.899亿美元,在预测期(2018-2032)中的复合年增长率为5.3%。此外,全球隐形眼镜市场规模在2023年的价值为104.5亿美元。预计它将从2024年的110.8亿美元增长到2032年的1830亿美元,在预测期内的复合年增长率为6.5%。

脑袋上的反其道而行之

作为人类历史上更多以“医疗器械”形态存在的XR设备来说,由于目前技术上的短板,更是不得不在产品功能上进一步反其道而行之。

首先便是重量问题,即便是加上一颗小小的摄像头,也需要为其供电。于是,任何一款产品都逃脱不开在功能与续航上的平衡,而无论如何平衡,都将会为消费者带来一款重量高于现有眼镜的产品。另一边,在近视镜市场,以轻量化为卖点的钛合金眼镜则是多年热销品类,即便科技大佬黄仁勋也是戴个轻薄钛材质的近视镜,没有天天顶个大VR在脑袋上。

其次,VR设备的眩晕、分辨率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根据业内估算,VR视频至少需要8K才能初步满足用户观看要求,因为4K的VR实际观看效果仅相当于240P,8K视频才能达到480P的级别,而在4K超高清年已然揭幕的今天,480P其实完全摆上消费者挑剔的双眼。同时,VR/AR要实现完美的虚拟现实体验,视频数据要从传统的平面提升到球面和空间体面,时延要低于20ms才能有效缓解眩晕感。这些参数上的硬要求,也加大了设备本身算力依赖,与重量、续航形成了难以调解的矛盾。

最后,就是自然就是续航问题,想让马儿跑,还想马儿不吃草,在目前电池技术难有突破的情况下,很难实现轻薄与续航的兼具。

目前业界针对上述痛点给出解决方法,无论是依靠5G边缘算力,还是通过线缆连接手机或PC,实际上都让XR设备如同一个不断线的风筝,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尽管换来更轻便的佩戴体验,但也产生新的弊端。

早在2018年,科技圈便开始预言,XR设备将会走出死亡谷。可时至今日,强如苹果,Apple Vision Pro也只是不声不响,预计2024年全年销量在40万至45万台之间,远低于此前一些机构预估的70万至100万台。多家公司的AR产品也走向更加务实的策略,从虚拟与现实的结合,转变为以第一人称视频拍摄为卖点,或作为传统设备的投屏。

即便是在“欲戴其冠,必承其重”的古代,君主也是仅在礼仪性场合才会通过佩戴王冠来表演一番。可对于XR设备的创造者们来说,却设想着人类能够一直将其戴在最重要的部位前,持续负重前行。产品经理们或许忘了,不戴眼镜的才是这个地球的大多数,而眼睛又一直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或许这类产品形态本身,就是个错误。

编 辑:魏德龄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中国电信柯瑞文:星辰智惠 共治共享
精彩视频
华为史振钰:智能体从办公走向生产,AI成为生产力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孙立宁:构建具身智能的免疫系统,从安全服务到人机共生的新范式
广汽副总经理閤先庆: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基石
IDC中国副总裁钟振山:未来的市场趋势是从单一智能体产品逐步转向智能体集群
精彩专题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
2025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
2025 MWC 上海
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