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头条固定一 >> 正文

脑机接口产业前景可期,有望实现从百亿级向千亿级发展

2025年9月11日 06:19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脑机接口产业联盟  

飞象网讯(可欣)脑机接口作为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融合发展的前沿技术,近年来取得了显著进展。它通过在人脑和机器之间搭建信息通道,实现生物智能与机器智能的协同交互,为人类生活带来了诸多变革性的可能。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脑机接口产业联盟发布的《脑机接口技术与应用研究报告 (2025 年)》(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当前,脑机接口技术正以其创新性、交叉性与前沿性,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关键力量。那么,我国脑机接口进展究竟如何?这一产业发展前景又怎样呢?《报告》也进行了详细分析解读。

我国企业呈集聚态势,民企成为主力军

《报告》强调,从全球脑机接口企业的类型分布来看,当前产业生态呈现出鲜明的特点,即龙头企业稀少,上市企业占比不高,中小企业构成主力军。自 2000 年以来,全球脑机接口新增企业虽存在一定数量波动,但整体呈现增长态势。

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脑机接口企业总量已突破 200 家,这些企业广泛分布于 25 个省份。从地域分布集中度来看,约七成的企业集中在北京、广东、浙江、上海和江苏这五个地区,凸显了这些地区在脑机接口产业发展中的领先地位。我国脑机接口企业对无创技术路线的倾向性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凸显国内行业在技术路径选择上更关注安全性与应用普适性。

在全球脑机接口企业领域,84%的企业聚焦于无创技术路线的研发与应用,16%的企业投身于有创技术路线。相比之下,我国脑机接口企业中,采用无创技术路线的企业占比达 88%,有创技术路线的企业占比为 12%。这一比例差异表明,我国脑机接口企业在技术选择上,正呈现出更倾向于无创技术路线的趋势。

从产业链结构来看,我国脑机接口产业在中下游环节具有较强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市场活力。上游企业数量相对较少,近30 家;中游和下游企业数量较为接近,均达到 100 余家。

从企业规模构成来看,我国脑机接口产业仍以中小民营企业为主体。脑机接口产业联盟的统计结果显示,其会员构成中,中小民营企业的占比超过 50%,显示出中小民营企业为代表的创新力量正在崛起,在未来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例如,强脑科技被誉为“杭州六小龙”之一,多次进入《财富》杂志评选的“中国最具社会影响力创业公司”榜单,还入选《时代》周刊的百大发明。诺尔康在人工耳蜗领域实现了国产化突破,打破进口垄断局面,将产品价格降至7万元/台,使进口产品均价从 25 万元降至15 万元,减轻了广大患者的经济负担,让更多患者能够受益于先进的医疗技术。

政策技术资本协同发展,产业前景可期

脑机接口市场规模正因多种相关因素的协同作用而持续扩张。首先,政策层面的有力支持为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2025年以来,中国多主管部委和地方政府出台支持脑机接口发展的政策或举措,有力推动临床试验的开展以及促进产业链各环节协同合作,加速产业链的布局进程。其次,技术领域取得的成效增强了业界的信心。例如,复旦大学加福民研发出脑脊接口微创技术使曾被判定“永远站不起来”的患者,在术后 24 小时恢复腿部运动,展示了脑机接口技术的潜力。再者,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为脑机接口市场开辟了更为广阔的空间。脑机接口正逐步迈入多元应用探索的新阶段。

在医疗健康领域,除广泛应用于治疗帕金森、震颤、癫痫等疾病外,还在毒瘾戒除、强迫症治疗、自闭症干预、脑瘫康复以及阿尔兹海默症治疗等方面展现出价值。在非医疗健康领域,该技术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可增强运动员等群体的专注力,在高危作业场景中精准识别作业人员的疲劳程度,有效提升作业安全性。当前,脑机接口市场已达到数十亿美元规模,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百亿美元大关。

全球脑机接口市场正处于“技术突破、临床验证、商业落地”的关键转折期。从产业链发展现状来看,上游和下游环节的集成发展程度相对较低,而中游环节则较为成熟。在此背景下,多家咨询机构预测,脑机接口的全球市场规模在数十亿美元范围。随着下游环节的逐步成熟,市场有望实现从百亿级向千亿级发展。

据麦肯锡测算,全球脑机接口在医疗应用领域的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400 亿美元,到 2040 年突破1450 亿美元。美国摩根士丹利在 2024 年发布的研究报告《脑机接口:下一个重大的医疗技术机遇?》中预测美国医疗市场规模,认为商业化需5 年时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 4000 亿美元。

编 辑:路金娣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激发数据要素潜能,共谱“AI+”时代华章
精彩视频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原所长叶甜春:光电技术和半导体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光学学会顾瑛:这是全球光电人共同的家园
智见未来!2025智博会开启智能世界新篇章
飞象趣谈第三十五期!为机器赋予“触觉” 机器仿生手也会搭脉?
精彩专题
第26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2025中国算力大会
ICT产业2025年中业绩盘点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5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