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头条资讯 >> 正文

信通院周镒:智能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隐形壁垒

2025年9月11日 08:55  中国信通院CAICT  

智能机器人技术融合了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多学科的先进技术,正加速渗透工业制造、医疗、服务、物流等领域,并逐步向通用化方向演进,有望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新高度。在此背景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简称“中国信通院”)《专家谈》栏目特别推出“机器人”系列专题,邀请多位行业权威专家,从多个视角分析和解读当前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热点与趋势。本期特邀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电磁干扰与兼容部主任周镒,围绕隐藏在技术光环下智能机器人商业化落地的隐形壁垒及破局思考,为我们进行深度剖析。

一、从技术可行到商业落地,智能机器人需跨越多重隐藏壁垒

目前,智能机器人正在从技术可行迈向商业落地,尽管技术能力不断突破,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仅依靠技术突破就能完成,还需要跨越多重隐藏的关隘。

首先是供需错位,场景难适配。机器人相关技术虽然在实验室取得了突破,但软硬协同仍然是一个系统化的瓶颈。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侧呈现了高度的碎片化,制造业要求毫米级精度,服务业需要情感交互能力,而医疗场景更关注安全冗余。这种矛盾导致大量技术停留在“展示性成果”,难以规模化、商业化。

其次是标准缺失,系统难集成。当前多模态感知系统、控制指令接口、执行模块之间缺乏统一通信协议,软硬件厂商的产品难以协同工作,导致整机集成复杂性高、系统复用性差,产业效率低下。

第三是评估滞后,能力难衡量。机器人产品种类繁多,但缺乏一套能够系统性的衡量其感知精度、交互能力、任务完成效率的评估体系。缺乏评估标准,就会导致难以采购、难以监管、难以验证交付价值。

第四是协同断层,成本难控制。上游算法厂商、中游系统集成商、下游硬件制造商之间缺乏通用开发平台和接口体系。协同缺位使得产品难以形成模块化组合、跨场景适配,最终导致商业成本始终居高不下。

二、智能机器人隐形壁垒破局的路径思考与系统布局

要想打破智能机器人的隐形壁垒,首先要聚焦场景指引、深化跨主体结对攻关。要从落地紧迫性、商业价值、场景结构化等角度出发,深入调研并梳理“边界可控、任务定义清晰”的高价值场景需求。这需要我们针对具体场景,组织智能机器人制造方、应用方等相关企业联合定义场景需求及技术阈值,构建“可复制、可评估、可落地”的典型场景指引,为真实场景建设、跨主题结对攻关提供有力指引,推动智能机器人在高价值场景中的规模化引用落地。

其次,要依托中试平台开展场景验证、“新尺”检测方法研究。中国信通院聚焦机器人的产品性能和场景需求开展了匹配度验证,建立了多维度场景适配评价体系,从而发现隐形问题,支撑技术成熟度、应用成效评估。我们同步开发了适配机器人柔性特性的“新尺”检测方法,解决了传统检测技术对“柔性、动态、人机协同”场景的适配不足问题,为中试与场景验证提供了技术工具支撑。

第三,要依托产业联盟、标准组织制定基础协议标准。要针对传感模块、执行模块、控制模块、通信与电源模块等关键软硬件子系统建立通用的接口与功能规范,从而提高软硬件厂商的产品协同性,降低整机集成复杂性。

三、构建协同闭环体系,打通技术到商业的转化通道

智能机器人的商业化落地,需要以“技术-产业-生态”闭环破局隐形壁垒。要强化中试平台的枢纽作用,通过特定场景下的不断训练测试挖掘系统缺陷,开发多模态工具量化动态环境下的任务鲁棒性;加速产业联盟主导的基础协议标准化,统一传感-控制-执行模块的接口和数据框架,实现模块化自由拼装。其中,关键在于推动“场景定义-技术验证-成本控制”的三维联动,将离散技术沉淀为可复用场景模块,用标准降低集成成本,用验证量化性能边界,最终形成“需求牵引迭代,标准赋能复制”的飞轮效应。

除技术壁垒外,智能机器人商业化落地还存在多重隐形壁垒,需聚焦跨主体结对攻关,构建“中试平台支撑技术熟化—场景验证强化需求适配—新型检测技术赋能全链条闭环”的系统性验证体系,依托产业联盟、标准组织制定接口标准,弱化技术成熟度与场景适配性的核心矛盾。唯有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坚,才能让智能机器人真正走出实验室,从技术展品转化为重塑生产力的商业利器。

编 辑:路金娣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激发数据要素潜能,共谱“AI+”时代华章
精彩视频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原所长叶甜春:光电技术和半导体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核心驱动力
中国光学学会顾瑛:这是全球光电人共同的家园
智见未来!2025智博会开启智能世界新篇章
飞象趣谈第三十五期!为机器赋予“触觉” 机器仿生手也会搭脉?
精彩专题
第26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2025中国算力大会
ICT产业2025年中业绩盘点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5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