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网讯(可欣)2025年9月17日,首届AIDC产业发展大会在上海召开。大会以“释放澎湃算力,开启AIDC新纪元”为主题,汇聚了科研机构、设计院、行业领军企业、数据中心服务商等全产业链精英,共话AIDC的产业机遇与未来。会上预发布了《AIDC基础设施规范》,为未来2-3年AIDC建设提供参考,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大会媒体沟通会期间,全球计算联盟产业沟通部负责人鞠可一、全球计算联盟秘书处CTO苗福友、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沈芷月、中国电子工程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数据中心事业部副总经理王志强等人也围绕AIDC产业发展、技术挑战及后续规划等核心议题,与媒体展开深度交流。
AIDC产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爆发式增长,我国AI算力需求以年均近300%的速度激增,算力已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在苗福友看来,随着大模型进入实用化阶段,AI应用爆发推动商业闭环形成,AIDC需求正快速增长。据预测,近两三年国内AIDC建设年增长率将保持40%以上,长期来看,增长率会逐步回落,预计2030年降至10%左右,但年度新增建设量仍将保持上升趋势。
然而,随着算力需求的大幅提升,传统数据中心难以适配AI发展需求,“AI设备等机房”困局凸显,AIDC建设无疑将面临供电、散热、空间三重挑战。不仅如此,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副院长陈大纪也指出,AIDC产业正飞速发展,同时面临着规划、交付、运营等多方面的挑战,产业界需要一个面向新趋势的AIDC标准与规范,在结构、电气、液冷等多方面提出新的技术要求,共同推动AIDC与AI产业蓬勃健康发展。
标准先行破解“AI等机房”困局
针对标准缺失导致的‘AI等机房’难题,本次大会预发布的《AIDC基础设施规范》成为破局关键。据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沈芷月介绍,该规范由GCC联合产业链数十家头部企业编撰,覆盖AIDC设计、建设、运营全流程,核心价值体现在三大维度:一是缩短交付周期,通过统一技术路径和参考设计,将机房完备周期从传统6-8个月压缩至3个月,让算力基础设施快速匹配AI技术迭代;二是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推动液冷技术标准化应用,目标将数据中心PUE降至1.2以下,大幅减少能耗与运营支出;三是引导产业协同,明确服务商、设备供应商、用户间的接口标准,避免“各自摸索”的资源浪费,推动产业从“点状突破”走向“体系化发展”。
值得关注的是,规范采用“动态迭代”机制,区别于传统标准3-10年的更新周期,未来将按版本快速优化(如2026年可能发布1.1版本),既预留技术创新空间,又能及时响应产业需求。目前,GCC已在智能计算、数据中心等领域布局20项标准,预计2025年底将达到30项,同时计划成立专门工作组,持续完善算力设施工程技术国家标准,落实国家“东数西算”战略对跨区调度、协同计算的技术要求。
“双零行动”解决液冷材料兼容性难题
随着AI大模型进入实用化阶段,算力需求呈爆发式增长。全球计算联盟秘书处CTO苗福友透露,2025年国内AIDC建设公认供电量约1GW,未来两三年需求将以40%以上的年增速扩张,长期虽会逐步回落,但2030年前仍将保持10%以上的增长。而支撑这一需求的核心,是解决“高密算力”带来的热、电、空间挑战。
针对高密设备部署难题,王志强提出三大解决方向:50kW以上单柜需采用液冷技术,这是物理散热极限下的必然选择;150kW以上单柜需升级电压等级,突破传统48V供电的电流极限;通过设备小型化与架构优化(如华为电力模块、DR/BR架构)提升机房空间利用率,缓解“10万平米园区仅5000平米机房”的资源错配问题。
在液冷材料兼容性问题层面,大会提出“双零行动”专项计划,通过“测试-审核-白名单-反馈迭代”的流程破解难题。具体而言,以25%乙二醇溶液和去离子水为标准工质,通过CNAS认证实验室测试,控制材料析出量,避免冷板堵塞(部分冷板通道已达数十微米)。审核通过后发布白名单,供整机厂商与用户采购参考,同时根据实际使用问题动态调整名单。截至2025年9月,已有12家企业的41个产品报名首批测试,预计11月发布首批白名单。
首届AIDC产业发展大会的成功举办,为AIDC产业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国数字经济的腾飞奠定了坚实的算力基础。据全球计算联盟产业沟通部负责人鞠可一介绍,为推动AIDC产业长期发展,全球计算联盟计划计划每年固定举办AIDC产业发展大会,未来将增加分论坛、展览等多元形式,同时向东南亚、中东、欧洲等地区拓展,打造全球交流平台;议题方面,将随技术迭代、需求差异动态调整,始终聚焦产业痛点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