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 >> 正文

破局注意力消亡 东芝电视携手声音艺术博物馆让客厅重归“声”入人心

2025年9月19日 10:05  CCTIME飞象网  

晚餐后的客厅里,父母刷着短视频、孩子盯着手游屏幕,电视沦为背景摆设,这便是当下“注意力消亡时代”的真实写照。当碎片化信息持续吞噬人们的深度感知能力,东芝电视与声音艺术博物馆联合打造的国内首场电视声音艺术展,正以“技术+艺术”的创新形态破局。一段段经东芝电视重构的艺术声音,穿透电子设备的喧嚣,将观众重新拉回沉浸式的感官体验中,让家庭客厅这一情感连接场域,在顶级音画的赋能下重焕生机。

解构注意力困境 用音画场景唤醒客厅交流

我们习惯了在手机的方寸屏幕里听简化的自然声,却忘了林间风声该有层次感,流水声该带着山石的回响。艺术家唐潮在其参展作品《绿松石与阴影泉》中,以碎片化的电子杂音与完整的自然声场形成强烈对比,直指“手机依赖症”对听觉感知的破坏。面对家庭场景中存在的“集体沉默看手机”现象,东芝电视100 Z700QF凭借搭载行业首个音质技术平台——火箭炮 SOUND,恰好成为打破这一困境的关键。

东芝电视Z700QF搭载的行业内唯一支持8声道独立驱动的BRα听觉感知芯片,能将技术力转化为对自然声的细腻还原。它可精准拆分 “潺潺” 声里水流撞击山石的细微振动与空间回响,让水流声兼具清透流动感与真实空间纵深感;巧妙滤除鸟鸣时的杂音,将清脆啼鸣从背景声场中清晰分离,每一声都鲜活立体。全新升级的 BRα 芯片还引入日本专业调音师的最新技术Eilex 算法,对声音有序调校,让这些自然声更显纯粹,闭眼聆听时,人仿佛置身未被电子噪音打扰的自然秘境,不自觉找回专注的深度聆听能力。这份沉浸式体验恰好能将人们从手机小屏的碎片化世界中拉回大屏客厅,当家庭成员共同沉浸其中,客厅不再是各自低头的 “沉默空间”,而是逐渐回归到有交流、有温度的家庭核心。

技术与艺术双轮驱动 深度赋能文化传承

此次展览的四件核心作品,全方位展现了东芝电视音画技术的硬实力,也让技术成为艺术表达与文化传承的双重载体。艺术家季俊的《目里跳线》以电子音乐解构城市声景,东芝Z700QF的5.1.2声道火箭炮音响系统,将低频控制得精准而富有张力,观众可以清晰捕捉到“钢铁森林里机器运转的节奏、街道车流的呼吸”,这种细腻的听觉体验,源自专业独立音质芯片的物理学优化算法。而在黄安澜《创世纪》中,虚拟人声与电子音的融合场景,通过ZR视觉感知芯片与BR音质芯片的毫秒级协同,实现了声音定位与画面运动的无缝同步,让“虚拟世界的真实感”触手可及。

技术的价值更延伸至声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面对“易消逝的文化遗产”,东芝电视与声音艺术博物馆的介入提供了全新路径,正如展览中凭借东芝电视360°环绕声场技术,成功还原了杨迪作品《漂流纪念所》中“巷口的风声、树梢的雨声、老胡同里的叫卖声”等记忆声场,让观众通过Z700QF电视“触摸到时光的温度”,让年轻一代直观感受声音文化的魅力。当技术能保存记忆的细节与温度,每一台电视或许都能成为文化传承的“小博物馆”。

音画全面升级 娱乐终端重塑客厅价值

这场跨界合作的深层意义,在于重新定义了电视与家庭客厅的价值,它不再是单向输出影像的“娱乐工具”,而是凭借音画双芯技术的突破性优势,成为凝聚家庭情感、承载文化记忆的“核心载体”。在音质层面,东芝延续专业声学积淀,火箭炮 SOUND音质技术平台,以8声道独立驱动系统与BRα 听觉芯片构建“家庭级专业声场”新标准,配合133W大功率火箭炮音响与帝瓦雷联名调校,既实现了适配不同客厅空间的声场校准与沉浸式包裹感,又能细腻还原生活原声,用 “声音的记忆唤醒力”串联家庭情感。在画质层面,东芝打破传统电视的“平面感局限”,Mini LED 背光技术、ZR视觉感知芯片与70余年沉淀的原色调校技术,实现画面明暗对比、动态流畅度与色彩真实度的全面突破,既能满足日常娱乐的高清需求,更能精准还原老照片、传统戏曲等承载文化记忆的视觉细节。

这种音画双优的全面升级,让东芝电视不再只是播放内容的终端,而是用一贯领先的技术实力与持续革新的体验设计,将客厅从“电子设备分散的空间”变回“家人共处的沉浸式场域”,从“娱乐场景”升级为“情感连接与文化传递的核心”。

东芝电视与声音艺术博物馆的合作,为数字时代的家庭生活提供了新可能,技术不该让家人各自沉浸在屏幕里,而是用极致的感官体验,让客厅重新成为“有笑声、有交流、有文化记忆”的核心空间,这才是对抗“注意力消亡”的根本,也是电视作为家庭核心载体的真正意义。

编 辑:T01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激发数据要素潜能,共谱“AI+”时代华章
精彩视频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周:筑牢数字安全根基,共绘高质量发展未来
移起向青 智绘高原 青海数智化主题探访活动
记者探馆光博会:寻找隐藏在生活中的“科技之光”
既熟悉又陌生的光博会,光学映射下的科技进化浪潮
精彩专题
第26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2025中国算力大会
ICT产业2025年中业绩盘点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5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