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一句“以预制菜冒充现炒”,就把西贝送上舆论的风口浪尖迟迟下不来。众多专业人士不失时机地对企业进行危机公关教学。然而,另一个大问题却很少有人提及:如何扭转大众对“预制菜”天然的抵触态度?
答案或许不高深,就是完善预制菜的标准,明确预制的尺度,提升预制菜的品质。试问,如果我们的“预制菜”都像麦当劳、肯德基一样,还会遭受那么大的质疑吗?
其实,“预制”所代表的“标准化”和“现炒”所代表的个性化本身并不矛盾。这个道理,不但适用于衣食住行中的餐饮行业,同样适用于和“住”息息相关的智能家居行业。
当智能概念越来越泛化,产品功能越来越花哨,营销噱头化,体验割裂化,引发越来越多消费者的“无感”甚至是厌烦时,智能家居行业需要做的同样是高标准的“预制”和个性化的“现炒”。
“预制”不是粗制滥造
而是以高标准筑牢智能家居根基
在“西贝事件”中,被讨论最多的就是预制菜的标准。实际上餐饮业由现炒为主走向普遍预制,本身就是走向工业化、标准化。高标准的“预制”并不一定意味着风味的丧失,而是意味生产流程的高度精细化,为“现炒”提供前期准备。
同样的“标准化”逻辑放在智能家居行业,对应的便是为解决方案提供兼具稳定性、兼容性的底层智能控制解决方案,这是行业实现“向上突破” 的基座。
目前智能家居行业存在的问题多种多样,归结起来,一类是智能单品泛滥,营销过度,功能冗余,性能虚标。集成式控制面板、智能音箱等智能单品的确为消费者带来了便捷,但能统计用电量的插座、能监测睡眠质量的床垫、能测健康指标的智能马桶等噱头十足的产品,究竟是升级迭代还是画蛇添足?更吊诡的是,以智能的名义,许多单品卖得更贵了,基础的品质却不升反降。
另一类是企业间“各自为战”,个个都想做入口,家家都要做“全品类”,结果是阵营林立,互不兼容。用户要么“被迫”买全套产品,要么是可能买了 A 品牌的智能音箱,却无法控制 B 品牌的智能窗帘;换了 C 品牌的智能门锁,又不能与 D 品牌的智能灯光联动。
乱象的背后,行业对智能家居的基础——智能控制系统的重视程度却显得尤其不足。再花哨的智能单品,也要在稳定的控制系统的基座上运行;不同产品间的互联互通,更需要通过有足够兼容性的智能控制系统实现。

智能控制系统包含通信网路(包括有线和无线两大类)、网关、感知终端、控制面板(或音箱、手机APP)等多个模块,造成行业“山头林立”、产品互不兼容的核心在于通信网路(包括通信协议)上的差异。
国内最具代表性的智能家居企业中,华为力推“PLC(电力线通信)+ WiFi6+”技术,小米力推无线Spec标准协议,都有自成一体的野心和实力;对比之下,HDL(河东科技)、摩根智能等专注于智能控制系统企业更多采取“广泛融入”的策略,典型如HDL发布的HDL Link协议,支持KNX、Buspro、Zigbee、蓝牙等有线无线通信协议,在网关内对协议进行转换,使不同协议的智能设备实现互相通信。
目前,行业普遍认可国际主流的KNX、蓝牙、Matter协议在连接稳定性上的优势,随着国家住宅和楼宇控制系统控制网络技术规范的更新,上述几大协议的应用前景也更被看好,主流智能控制企业也在纷纷发力。

正如河东科技研发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说:“没有完美的协议,但可以有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智能家居解决方案的基础是给到客户既具备稳定性,又具备兼容性、灵活性的智能控制系统,因此通过网关“预制”,为不同协议修路搭桥,说是实现互联互通更务实的策略。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也意味着不必被单一品牌捆绑,可以根据自身需求进行更灵活地终端选择,类似于消费者购买了精装修的房子,家电、家具却可以根据自己喜好购置。
“现炒”不是炒概念
而是以定制化满 足个性化需求
餐饮业的“预制菜”满足不了消费者多样化口味需求,在智能家居行业,智能控制基础模块体系同样需要通过场景化创新、个性化定制的“现炒”满足市场多元需求。
“现炒” 的核心是对用户差异化场景的精准适配。每个家庭的户型结构、生活习惯、成员构成都存在巨大差异,这就决定了他们对智能家居的需求必然各不相同。对有老人的家庭来说,复杂的操作界面和繁琐的指令往往让老人望而却步,他们更需要 “语音控制 + 大屏显示” 的简易操作设备,以及 “跌倒报警 + 远程监护” 的安全保障场景;对于有婴幼儿的家庭,孩子的健康成长是重中之重,因此 “温湿度自动调节 + 空气净化联动 + 宝宝哭声识别” 的育儿场景成为核心需求;而对于年轻独居群体,追求潮流与个性的他们,则更倾向于 “影音娱乐联动(灯光、窗帘随电影情节自动变化)+ 宠物远程投喂 + 智能门锁临时密码授权” 的时尚场景。这些多元化的需求,显然无法通过一套标准化的智能套装来满足,就需要企业像 “热炒” 一样,根据用户的具体情况 “按需定制”。

“现炒”的另一个含义,是与前沿技术结合的“进阶智能”。在技术创新方面,传感技术与 AI 技术的深度融合,正在重新定义智能家居的 “智能” 边界。传统的智能家居设备,大多需要用户主动发出指令才能实现相应功能,而随着传感技术的升级,设备将具备更强大的感知能力,能够自主感知环境变化和用户需求,再结合 AI 算法的分析与决策,实现真正的 “主动智能”。

这方面,华为、HDL等行业代表企业都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华为和HDL的探索路径有诸多不谋而合之处。例如两家均采用毫米波雷达、温湿度传感器、空气质量传感器等多种高精度传感器,实时采集室内的环境数据和用户行为数据,通过AI算法精准判断用户状态,主动调节照明、窗帘、空调等智能终端,为用户提供 “无需指令,无感智能” 的体验。需要再次强调的是,“热炒”不意味着随意 “炒概念”“玩噱头”,所有的个性化定制和场景化创新,都应该围绕着提升用户的生活品质、解决用户的实际需求展开。只有这样,“热炒” 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为智能家居行业注入持续的活力。
诚如张瑞敏所说,在智能时代,“产品被场景替代,行业被生态覆盖”。未来,众多仅仅炒作 “智能” 噱头的产品,注定被市场淘汰。那些不高调却能以稳定的“预制” 和对味的“现炒”,真正以用户需求和体验为中心的智能家居企业,也将在大浪淘沙后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