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房县土城镇,晨曦微露,空气中飘散着淡淡的糯米香。65岁的黄酒匠人王大爷掀开酒缸上的红布,琥珀色的酒液泛着微光,这是他遵循古法酿造的第三十个年头。“好酒啊,可咋就卖不出大山呢?”老人摩挲着酒坛上的红绳,那是给孙子攒学费的期盼。这一幕,恰好被下乡走访的十堰联通房县分公司政企客户经理祁凡看在眼里。
一坛黄酒里的牵挂
那天,祁凡刚完成应急平台点位巡查,被集市转角处“房县黄酒”的木招牌吸引。老人摊位前门可罗雀,与酒坛里馥郁的香气形成鲜明对比。“您这酒闻着真香!”祁凡蹲下身,听老人讲述酿酒世家的故事:祖传的槐花酒曲,山泉水浸泡的糯米,三蒸三酿的古法工艺......可说到销路,老人布满老茧的手攥紧了衣角,“客人都靠街坊介绍,最远只到过县城。”

走访中祁凡发现,全县像王大爷这样的酿酒户有上万家,年产量超万吨,但80%的销售半径不超过50公里。“咱们的酒能放三年不坏,可乡亲们的盼头等不了三年啊!”回公司的路上,祁凡的笔记本记满了酿酒户的痛点:品质难追溯、销售靠人脉、品牌没溢价......
给黄酒装上“数字芯”
“要让传统工艺插上数字翅膀!”祁凡连夜拟订方案,三天后带着联通技术团队敲开了县农业农村局的大门。他展示的“房县黄酒产业数字化解决方案”让相关负责人眼前一亮:从糯米种植的土壤监测传感器,到发酵车间的温湿度物联网设备,再到“一坛一码”的区块链溯源系统,联通的数字技术能贯穿全产业链。
为采集酿酒关键数据,祁凡跟着老师傅们凌晨三点起床“观曲花”,在蒸汽缭绕的灶台边记录火候参数。有次为验证发酵温度对酒精度的影响,他连续一周住在合作社,被乡亲们笑称“泡在酒缸里的联通人”。
2023年春天,“房县黄酒云平台”正式上线。通过联通5G+物联网技术,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酒坛的“数字一生”:糯米来自哪块生态田、酒曲采自哪棵古槐、哪位师傅掌的缸。酿酒户张婶的手机不时叮咚作响:“广东客商订了200坛!说就认准咱这带‘身份证’的黄酒!”
直播间飘出“幸福味”
“好酒也怕巷子深。”祁凡又琢磨起新点子。他联合县融媒体中心举办“黄酒数字营销训练营”,手把手教农户直播。第一次面对镜头时,王大爷紧张得把“酒体醇厚”说成了“酒厚体醇”,祁凡立即化身场控:“咱们王爷爷这是用方言说‘酒要厚道’!”逗得直播间观众纷纷下单支持。
如今走进土城镇,随处可见这样的场景:灶台边架着手机支架,老师傅们边搅动酒醅边和网友互动;包装车间里,90后返乡青年用AR技术展示古法酿造工艺;物流车上,“联通数村通”电子面单实时更新运输轨迹。最让祁凡感动的是,去年重阳节,王大爷在直播间卖出300坛“孝亲酒”,收到货款那天,老人特意换上走亲戚才舍得穿的新衣服,给祁凡送来一坛“谢师酒”。
酒香里的乡村振兴答卷
截至2025年6月,房县黄酒产业数字化项目已带动全县建成标准化酒坊427家,线上销售额突破1.2亿元,帮助农户平均增收40%。在房县“数字乡村”建设推进会上,祁凡分享的“三个一”经验引发热议:一个云平台打通产业链,一套数字工具赋能小农户,一颗真心联结城乡。被县委县政府授予 “建设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示范县先进个人” 称号。
“其实我们只是做了‘翻译者’”。祁凡常说,“把农户的需求翻译成技术语言,把联通的能力翻译成乡亲们听得懂的话。”如今走进房县的酿酒作坊,墙上总能看到他的电话号码,农户们说:“有困难就找‘酒香书记’!”——这是乡亲们给祁凡起的昵称,比任何荣誉都珍贵。
夕阳西下,祁凡又来到王大爷家回访。院子里,老人正用新买的智能手机和孙子视频:“爷爷的酒卖到上海啦!你好好念书,咱家这手艺断不了!”屋檐下,中国联通“数字乡村”示范点的牌匾映着晚霞,与酒缸上的红绸一样鲜艳。这抹“联通红”,正化作乡村振兴路上最温暖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