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7 日,河北海伟电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海伟电子”)向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再次递交上市申请,坚定推进其港股上市进程。目前,公司已顺利拿到中国证监会备案,标志着其港股上市进程迈入实质性阶段。
公开资料显示,海伟电子是中国电容器薄膜行业的领军企业。电容器薄膜产品主要包括电容器基膜和金属化膜,这些产品是薄膜电容器的核心部件,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电力系统、工业设备和家用电器等多个领域。根据灼识咨询数据,以 2024 年电容器基膜销量计,公司是中国第二大的电容器薄膜制造商。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股东阵容堪称豪华,汇聚了比亚迪、阳光电源等行业龙头企业,以及宜宾绿能、中金浦成等知名产业资本,不仅为公司带来了雄厚的资金支持,更在产业链协同、技术研发与市场拓展等方面形成强大助力,为其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营收利润双轨进阶,抗风险能力凸显
复盘海伟电子近年营收表现,一条 “稳中有升” 的增长曲线清晰可见。2022 年,公司营收达 3.27 亿元;2023 年虽受行业短期波动影响,仍实现 3.30 亿元营收;2024 年营收增至 4.22 亿元,同比增幅高达 28.0%;即便在 2025 年前五个月,公司仍录得 1.57 亿元营收,延续了稳健发展态势。
营收的增长,离不开产销两端的协同发力。海伟电子通过生产线升级及扩建,有效提升产能,以满足旺盛的市场需求。2024年,公司电容器基膜产能提升至15550吨,同比增加26%。从产品结构来看,电容器基膜作为公司核心支柱产品,始终发挥 “压舱石” 作用,与此同时,2023 年新增的金属化膜业务快速起量,2024 年收入已达 8521.8 万元,正成为公司第二增长曲线。
盈利方面,海伟电子同样展现出强大的经营韧性。2023 年,受原材料成本上涨、减值亏损等短期因素影响,公司利润有所下降。但凭借强大的经营调整能力,2024 年公司利润迅速回升至 8641.8 万元,同比增幅23.8%。值得注意的是,2022-2024年间,由于电容器基膜终端市场的价格下调,中国电容器基膜的价格下跌,不少同行企业盈利承压,海伟电子能够实现利润端的修复,足见其在定价策略、生产效率等方面的竞争优势。2025 年前5个月,公司电容器基膜生产线增至 5 条,产能提升直接带来规模效应,单位生产成本降低,进一步增厚了利润空间,期内,公司毛利率同比改善明显,从 27.9% 提升至 35.5%。
技术 + 产能双轮驱动,构筑行业护城河
海伟电子专注于电容器薄膜行业达15年以上,在行业内建立的领先的技术优势。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在中国主要电容器薄膜制造商中,公司是唯一一家拥有电容器基膜生产线自主设计及开发能力的公司,其现有的五条电容器基膜生产线均为自主设计、开发及组装,相较依赖进口生产线的同行,具备显著的 “降本 + 提速” 优势。
从交付周期来看,海伟电子自主生产线交付期仅需 8 个月,而行业内进口生产线平均交付期长达 3-5 年;从成本角度,公司新建的电容器基膜生产线投资成本预计约为 1.2 亿元,顯著低于国内行业平均水平,成本优势为其在价格竞争中提供了充足底气,也支撑了产能的灵活扩张。此外,自主研发的生产线还让海伟电子能够针对客户不同需求,灵活调整生产线的参数,更快速地响应市场需求变化。
在产品技术上,海伟电子同样不断突破。公司电容器基膜厚度覆盖 2.7-13.8 微米,可满足不同场景需求。同时,为应对电容器基膜 “变薄” 的行业趋势,公司积极研发厚度低于 2.5 微米的超薄基膜,并通过双向拉升过程中温度控制、牵引辊架升级等工艺,提升产品性能,满足汽车电子、AI服务器电源、可控核聚变电源、新能源电力系统(包括智能电网、风电光伏氢能、商业储能等应用场景)、航天航空及消费电子、工业系统等场景需求。
凭借领先的技术与产品实力,海伟电子成功构筑起坚实的护城河,吸引了一大批优质客户,核心客户不仅涵盖薄膜电容器制造商,还包括比亚迪这样的新能源汽车龙头企业,于往绩记录期,公司累计服务客户达 217 家,客户群体广泛且多元。从客户集中度来看,2022-2025 年前五月,公司前五大客户收入占比在 34.9%-42.1% 之间,最大客户收入占比在 12.0%-17.3% 之间,集中度合理且处于可控范围。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仅为公司业绩稳定性提供了保障,更有助于公司深入了解下游需求,反哺产品研发与技术创新。
从行业前景看,新能源产业以及AI产业的爆发,为电容器薄膜行业带来新的机遇。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中国电容器基膜市场的规模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人民币76亿元,2025年至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5.5%。以销量计,中国电容器基膜市场预计2029年将达到224,100吨,其2025年至2029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4.1%。
身处这一高景气赛道,海伟电子凭借核心技术优势与优质客户资源,稳居行业头部。此次赴港上市,海伟电子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进一步扩大产能、加大研发投入等。在资本助力下,其在技术研发、产能扩张、市场拓展上的优势将进一步放大,有望在全球电容器薄膜竞争格局中占据更重要的位置,为广大投资者创造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