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芯片 >> 正文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本土可控的 55nm 比进口 7nm 更有意义

2021年4月26日 16:54  IT之家  作 者:问舟

本月早些时候,在中国工程院主办的“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前沿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吴汉明对我们目前面临的光刻机、产业链国产化等关键问题进行了分析。

他认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目前正面临两大壁垒:政策壁垒和产业性壁垒。前者包括巴统和瓦森纳协议,后者则是世界半导体龙头长期以来积累的专利。

他表示,目前我国许多集成电路行业处于落后状态,例如三大卡脖子领域:装备、制造、半导体材料。不过目前摩尔定律放缓,这给我们带来了追赶的机会。

据悉,目前我国 10 纳米节点以下先进产能占 17%,83% 市场在 10 纳米以上节点,在先进制程研发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我国可以运用成熟的工艺,把芯片的性能提升。

他因此提出了一个观点:本土可控的 55nm 芯片制造,比完全进口的 7nm 更有意义。不过吴汉明同样强调,自主可控固然重要,但也要认识到集成电路产业是全球性的产业。

他以 EUV 光刻机为例:最新光刻机约涉及到十多万零部件,也需要 5000 多家供应商支撑,其中 32% 在荷兰和英国,27% 供应商在美国,14% 在德国,27% 在日本,这就体现了全球化技术协作的结果。

编 辑:章芳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工信部张云明:大部分国家新划分了中频段6G频谱资源
精彩专题
专题丨“汛”速出动 共筑信息保障堤坝
2023MWC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中国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