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 >> 正文

大模型加持!海信网络科技加速大模型应用落地 释放智慧交通发展新动能

2024年7月11日 18:21  CCTIME飞象网  

近日,2024国家新质生产力与智能产业发展会议暨2023年度中国自动化学会科学技术奖励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大会以“追新逐质,智创未来”为主题,由中国自动化学会和北京市科协联合主办。

在“大模型赋能的智能车辆与智能交通系统平行会议”上,来自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等知名高校教授,及海信网络科技公司、阿里云智能集团等企业技术负责人共聚一堂,分享真知灼见。海信网络科技智慧交通事业本部总工程师陈晓明发表《大模型在智能交通系统中的应用》主题演讲,阐述了海信对大模型在智能交通的应用、探索和未来应用畅想。

所有智能交通应用都值得用大模型重塑一遍

交通大模型能为行业带来什么?

海信认为,“交通大模型能解决很多交通问题,平衡人与车、车与路的关系,乃至推动交通全流程优化。”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一是交通主动认知,基于全要素感知、数据感知、信息认知、知识理解,为交通问题主动预测预警提供支撑。二是发挥决策推理预测能力,实现真正的专家治理。三是提升人机交互水平,实现高效指挥与应用。四是推动数据治理和高效应用。

正因得益于对认知、决策、交互的赋能提效,使得大模型广泛应用于缓堵保畅、安全防控、公共交通等智能交通领域,并作用于政府端、企业端、市民端。政府端,实现高效协同监管能力提升;企业端,实现降本增效服务升级;市民端,实现便民利民、品质出行。

大模型赋能应用提质增效,加速智能交通产业升级

大模型已从“上新品”逐渐进入“强应用”阶段,加速走进百业千家。对于大模型在智能交通的落地前景,海信认为行业有广泛的应用场景足以支撑大模型应用,但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大模型的生命力?

“大模型的生命力在于行业落地!”大模型不是“刷榜上位”的炫技,而应秉承应用导向实现“质的飞跃”,即通过技术增量带来价值增量。现场,陈晓明从效率、效果、成本、体验4个场景对“大模型+智能交通”进行了展望。

效率场景中,大模型在视觉AI感知上发挥重要作用。视觉AI感知算法适用性、易用性和准确性将得到有效提升,解决当前AI感知存在的小样本事件识别难、复杂场景效果差、算法训练工作量大等痛点。同时,语言大模型也能基于简要案情、勘查笔录等文本语料,提取关键知识、迅速补齐校准事故信息,并自主挖掘安全隐患、推荐隐患治理策略,为管理人员提供专家级知识问答,实现交通事故防患于未然。

效果场景中,基于对交通流规律的推理、学习预测,大模型可更好识别交通运行特征、帮助诊断交通问题,自动生成调优策略、自动评价调优效果,实现信号调优体系闭环。

针对交通指挥依赖人工的弊端,海信依托大模型技术聚焦科学决策、方案生成、人机交互三大痛点,打造场景化指挥,让交通管理者在应对早晚高峰、节假日、恶劣天气等情况时能响应迅速、处置有序,达到人人都是优秀指挥员的效果。

成本场景中,引入大模型后,可在综合评估客流分布、流量流向的基础上,以保证服务质量为前提,优化线网和运力,最优匹配客流、运力,减少低效里程,实现公交运营企业降本增效。同时,大模型还起到提升视频AI分析效果的作用,可精准识别危险驾驶行为,保障公交运行安全。

体验场景中,大模型可准确识别、理解复杂环境下各交通参与者及环境的状态、趋势,做出准确驾驶响应,避免鬼探头、盲区碰撞等突发情况带来的驾驶风险,助力驾驶“眼明手快”,同时通过信息共享互通,更好规划路线、提高出行体验。

大模型在智能交通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海信作为领军企业将持续深耕大模型技术,促进大模型在交通乃至千行百业的应用落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行业高效能、高质量、高科技的阶段式跃迁。

编 辑:T01
声明:刊载本文目的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本站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如网站内容涉及作品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尚冰:中国互联网应用蓬勃发展,多项关键指标位居全球第一
精彩专题
CES 2024国际消费电子展
2023年信息通信产业盘点暨颁奖礼
飞象网2023年手机评选
第24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