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 >> 正文

人力模式已触顶,天润融通AI客服助力企业转型!

2025年10月21日 17:27  CCTIME飞象网  

过去十年,企业对客户服务最大的挑战,是如何用有限的人力去满足越来越“挑剔”的客户。

他们被电商、外卖、在线娱乐教育成了“秒级响应”的习惯——等待一分钟,就可能意味着客户直接流失。但现实是,人工客服招聘越来越难,流动性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靠人力堆起来的服务体系,已经走到天花板。

与此同时,AI技术却完成了跨越。从早年的“机械答题机”,到今天基于大模型和多模态的“智能体”,AI已经具备了理解语境、感知情绪、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它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可以真正“干活”的数字员工。

这就是当下的行业背景:一边是客户需求与人力模式的矛盾不断加剧,一边是AI技术迎来前所未有的成熟拐点。领先企业已经率先把AI客服跑通闭环,拿到第一波增长红利。对于其他企业而言,现在,就是客户联络AI化的最佳时机。错过当下,就等于主动放弃下一轮竞争。

客服行业的人力模式,正在走到尽头

如果把过去十年的客服行业画一条曲线,你会发现一个显著趋势:人力成本一路攀升,服务效率却原地踏步。

从招聘端看:一线客服的岗位流动率常年在 30%–45% 之间,部分行业甚至超过 50%。大量培训成本投入,却难以沉淀,很多新人不到半年就离职。

从成本端看:客服部门早已不是“可控支撑”,而是企业的沉重负担。零售电商在大促时临时扩招数千人,薪酬、加班费和管理开销常常吞噬掉大部分利润,却依然难以避免客户流失。

从体验端看:客户的期望与人力模式之间的鸿沟越来越大。传统坐席的响应速度,根本追不上客户已经习惯的“秒级响应”。调查显示,61% 的消费者因为服务不佳转向竞争对手。

AI技术跨越:

从“答题机”到“数字员工”

如果说过去十年的客服困境源自人力模式的天花板,那么眼下的转机正来自技术的跨越。AI 已经不再是几年前那个“冷冰冰的答题机器”,而是进化成可以真正理解、执行、解决问题的“数字员工”。

这一变化的核心在于大模型带来的语义理解与推理能力的跃迁。早期的智能客服依赖关键词匹配和固定规则。如今,大模型摆脱了关键词匹配的局限,能够结合上下文、历史对话和知识库,精准识别用户意图,生成更符合需求的回答和处理方案。

多模态能力更是让 AI 的边界彻底打开。AI 不仅能理解文字,还能处理语音、图片和视频。在家电售后中,它能根据用户上传的照片远程指导安装;在零售中,它能快速完成订单确认、退换货流程。

更重要的是,AI 的“性价比”已经发生逆转。新一代 AI 模型的理解和执行力接近人工坐席,但调用成本大幅下降。企业第一次能以接近零边际成本,让“数字员工”覆盖海量、碎片化的客户需求,实现规模化服务而不再受制于人力供给。

这标志着一个关键拐点:AI 不再是辅助工具,而是客服组织中真正的“新劳动力单元”。它让客服体系有机会彻底摆脱“堆人”的困境,以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满足客户的高期待。

业务专家+AI员工:

新型组织范式已成熟

如果说技术的成熟让 AI 具备了“能干活”的能力,那么真正让它在企业中发挥价值的,是一种新的协作模式的成熟——业务专家+AI员工。

所谓业务专家+AI员工是指:AI员工承担大量标准化、重复性的工作,从客户接待、信息采集到流程处理,都能独立完成。而人类员工则转型为“业务专家”,负责设定目标、分配任务、监督结果,并通过训练与优化,不断提升 AI 员工的业务能力。

如今这一概念已在行业中得到广泛验证。电商平台在大促期间依靠 AI 员工完成大部分咨询接待,家电企业通过 AI 员工远程指导安装,零售和餐饮企业利用 AI 员工自动化处理订单与推荐,已经成为普遍做法。在这些场景中,AI 员工真正承担起了“前线执行”的角色,而人类专家则在后端进行管理和创新。

可以说,“业务专家+AI员工”正在成为客户联络的主流组织范式。它既解决了传统模式的天花板问题,又充分释放了 AI 的潜力,让企业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稳定地提供更优质的客户体验。

这一模式的成熟,意味着企业不必再犹豫:组织已经有了可以落地的答案。谁率先完成这种协作模式的转型,谁就率先掌握了下一轮竞争的主动权。

现在,就是客户联络 AI 化的最佳时机

可以说,如今客户联络的AI转型已经具备了全部条件:人力模式的瓶颈已经显现,AI 技术的能力已经成熟,“业务专家+AI员工”的组织形式也已被验证并广泛落地。领先企业正凭借这一模式快速建立优势,享受效率提升与体验升级的双重红利。

在这样的背景下,客户联络 AI 化已不再是探索,而是迫在眉睫的选择。早一步,就是先发优势;晚一步,就意味着被动跟随。

对所有企业而言,现在正是客户联络 AI 化的最佳时机。

编 辑:T01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碳硅共生 合创AI+时代
精彩视频
快来解锁你的智慧家庭 让家庭业务全面A1+焕新升级!
与智者同行,与时代共振,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超燃瞬间
中国移动“移动爱购”上线暨数智生活商城生态联盟发布
中国移动“点亮百城”量子试验网启动暨量子生态联盟发布
精彩专题
2025中国移动全球合作伙伴大会
2025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
中国信科精彩亮相2025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
第26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5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