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读视频专题飞象趣谈光通信人工智能低空经济5G手机智能汽车智慧城市会展特约记者

存储芯片掀起涨价潮:手机厂商承压 明年换机更贵了?

2025年11月27日 07:37CCTIME飞象网

飞象原创(高靖宇/文)近日,微博话题 “25年是买手机最好的节点吗” 登上热搜,引发网友广泛热议。伴随着内存、存储芯片的上涨,手机价格上涨预期增加,不少网友问2025年是否为最佳换机时间。

2025年下半年以来,DDR5、DDR4 等主流存储芯片价格单月涨幅突破 100%,三星、SK 海力士等原厂暂停报价,这场罕见的行业普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下游传导,手机厂商已感受到来自成本上涨的阵阵“寒意”。​

存储芯片价格飙升 AI需求成最大推手

2025 年的存储芯片市场,用 “暴涨” 形容毫不为过。进入四季度后,涨势愈演愈烈:以主流的DDR5(DRAM行业成熟工艺制程的最新产品)规格的16Gb颗粒为例,9月底的价格为7.68美元,然而短短一个月后,价格就跳增至15.5美元,单月涨幅高达102%;DDR4 16Gb的涨幅也超过92%。

服务器端存储也不甘落后,国际金融服务公司摩根士丹利最新的研报数据显示,2025年第四季度的服务器DRAM(内存)报价已飙升近70%,NAND(闪存)合约价也上涨20%至30%。由于涨势较快,三星、SK 海力士和美光等国际存储原厂一度暂停报价,市场陷入 “一芯难求” 的局面。

这场涨价潮的根源,是存储芯片涨价背后是AI带来的“吞噬式需求”正在重塑存储行业,AI服务器的旺盛需求让原本稳定的供需平衡被打破。与普通服务器相比,每台AI服务器的DRAM(主要用于电脑内存,如DDR,以及手机内存,如LPDDR)需求和NAND 需求是普通服务器的8倍和3倍。

面对AI带来的历史性机遇,早在去年三季度,三星、SK海力士、美光等企业就开始削减部分利润率偏低的传统DRAM产能,转至生产HBM和DDR5等更高利润的产品。这种结构性产能转移直接导致用于智能手机的LPDDR等DRAM供应陷入持续紧张,其价格涨幅预期也随之不断上调。

TrendForce集邦咨询指出,2025年第四季度DRAM合约价格对比去年同期上扬逾75%。随着DRAM及NAND Flash合约价格持续攀升,预估明年整机BOM cost将在今年的基础上再提升约5%~7%,甚至可能更高。

手机价格应声而涨 厂商陷 “保利润” 与 “保销量” 两难​

上游的剧烈波动,正迅速传导至下游终端,手机市场成为首批承压的领域。存储芯片占手机硬件成本的 10%-20%,高配旗舰机型占比更是超过 30%,原厂近 50% 的涨幅报价,让手机厂商陷入两难境地。​

更严峻的是库存危机。有行业消息透露,目前头部手机厂商的存储芯片库存普遍已低于两个月,部分厂商的 DRAM 库存甚至不足三周,远低于行业安全线。

成本压力已直接反映在终端售价上。2025 年下半年以来,中高端手机普遍提价 100-300 元,不同存储版本的价差显著拉大。近期OPPO将Reno15系列的起售价定格在2999元,比前代高出200元,而荣耀500系列同样进行了上调。荣耀500超级标准版12GB+256GB版本起售价2699元,整体定价阶梯较前代对应版本均有200元的涨幅。此前,红米K90系列也因为12+512GB版本与12+256GB版本差价600元引发网友质疑,卢伟冰直言上游厂商的成本压力已经直接影响到了终端,最终红米K90系列决定首销期间将12+512GB版本降价300元。​

手机厂商承压 2026出货预测或被下修​

机构普遍预测,这场存储涨价潮并非短期波动,至少将延续至 2026 年上半年,甚至有存储企业高管判断,DDR5 和 DDR4 的缺货潮可能持续到 2027 年。​

供应链的持续紧张,已导致行业对未来出货量的预期下调。TrendForce 集邦咨询最新报告显示,受存储器成本上扬迫使终端定价上调的影响,2026 年全球智能手机生产出货预测从原先的年增 0.1% 调降至年减 2%。机构同时警告,若存储器供需失衡加剧,或终端售价上调幅度超出消费者承受范围,出货预测仍有进一步下修的风险。

对手机厂商来说,涨价的双刃剑效应明显,更为明智的应对策略是调整产品结构,把资源向中高端机型倾斜,毕竟中高端机型利润空间大,能更好地消化存储芯片涨价的成本。

对消费者而言,高性价比手机的 “黄金时代” 或许正在远去,未来一年可能面临 “中低端机型减配、高端机型涨价” 的市场变化,2025年是否为最佳换机节点,需结合自身需求与预算综合判断。

编 辑:高靖宇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阅读

精彩视频

精彩专题

关于我们广告报价联系我们隐私声明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5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