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原创(简之/文)低空经济是当前的热门话题。近日在苏州召开的2025数字低空大会上,来自城市管理部门、低空飞行器制造商、航空设备制造商,以及通信设备制造商等众多业内嘉宾出席了大会。
大会期间,“低空经济发展需要安全环境”成为一项主要议题。嘉宾们围绕安全议题,从政策法规、低空飞行环境、前沿信息通信技术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见。
低空经济虽然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但有嘉宾认为,“这种潜力目前还没有集中迸发出来。”
据国家信息中心预测,到2035年,我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3.5万亿元。而相较于前景预期,低空经济目前已形成的典型应用场景还比较有限。
比如在农业领域,我们看到,无人机实现精准喷洒农药、吊运秧苗,同时搭载的传感器可以监测作物的成长;在作业领域,我们可以告别以往繁重、危险的人工巡检,无人机可以替代人工完成电力线、输油气管线的巡查,识别出潜在的隐患;在尾矿库、林区等一些具有潜在危险的区域,现在也不用人工亲自去了,无人机就可以实现自动巡航,实时回传数据。
此外,像无人机物流、空中应急救援、低空旅游等一些新兴的业态,已在全国多地展开试点。但这些成绩,并非是低空经济的真正发展水平,因为安全问题一直制约着整个行业的成长。
“为什么在无人机物流方面,一些物流企业没有积极跟进,反而表现得十分消极、缺乏信心?”
其实道理非常简单,比如你通过快递员送一单快餐,运送成本大致平均5元,但要是通过无人机来运送,光是运营费用就是人工的很多倍,并且还不包括设备的折旧、保险等等,还面临“最后100米”如何交到消费者手中的问题。
还有更严重的情况,万一无人机遇到大风被刮偏了,造成意外坠落,砸到了人,“螺旋桨削了半个脑袋”,后续的赔偿和善后就是一笔十分巨大的支出。
“找快递员送5块钱,用无人机送赔50万,你就说这种无人机物流怎么发展?!”
其次现在很多地区,我们都发现一个无奈的现象。
随处可见树立的警示牌,“禁止放飞无人机,违者重罚。”且不说周围是否有军事重地、政府机关和飞机场,如果有那这样的警示无可厚非,但有的地方在偏僻的大山里都设置这样的警示,就让人多少难以接受。
无人机是正规的商品,符合国家的生产质量要求,在正规的商业渠道里进行销售,并且也缴了税。作为消费者而言,付出了金钱成本,好容易买到的无人机不准飞,这种“一刀切”的做法显然是违背了市场规律。没有了消费者的支持,低空经济的发展肯定会大打折扣。
“可以制造,可以买卖,但就是不让用;造的没有问题,卖的没有问题,买的也没有问题,那到底这是谁的问题?”
“买了无人机放家里不让飞,长此以往,你让无人机厂商的生意还怎么做?难不成指着卖到乌克兰前线去??”
当然面临的安全问题还不止于此。比如有的地方,无人机闯入机场导致航班延误;还有城市上空的“黑飞”阴影,也会造成重要、敏感的地理信息泄露等等。总之,在低空经济看起来一片红火的背后,是敲响的公共安全警钟。
有数据显示,截止到2024年,全国注册登记的无人机总量为217.7万架,实际的数字肯定比这个要多,并且“黑飞”和扰航事件频发,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
比如2017年,在杭州萧山机场,一名无飞行资质的人员操作无人机,飞到了机场上空450米,近距离拍摄了多架民航客机的起降过程,视频在网络上传播引发了巨大的社会恐慌。问题是这样的案例还比比皆是,比如2024年的天津滨海机场、2025年的乌鲁木齐机场,这些事件背后都暴露出了严重的安全漏洞问题。
“万一把民航客机撞下来,造成严重的人道灾难,你这个低空经济还怎么发展?”
即使没有造成严重事故,无人机的使用者同样也可能会麻烦不断、官司缠身。
就说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在杭州某小区,有居民在凌晨时发现有无人机在窗外飞,这可是15楼,户主穿得也比较清凉,发现被偷拍后就报了警,后来那个无人机操作者也被抓了。还有在江苏宜兴,一男子也是操控无人机飞到了酒店的51楼,长时间滞留拍摄了多段不雅视频,后来也被警方所查获。
“无人机的使用有这么多问题,细究起来,社会各方都有责任,低空经济的发展任重道远。”
打完板子,总结起来,要说安全问题现在也并非毫无进展,至少现在能够取得一些共识。
发展低空经济面临的并非只是技术问题、管理问题和法律问题,它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问题。所面临的风险也是崭新的风险,它突破了传统航空风险的边界,对安全管理理念提出全方位的挑战。
但光有共识还远远不够,短期之内,我们需要强化避障技术与监管落地等问题;中期阶段,需要我们完善空域数字化管理,比如可以采用5G-A、人工智能等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来进行优化与完善;从长期来看,构建全产业链安全标准是一个重要任务。唯有系统性解决低空飞行器的坠毁、“黑飞”、干扰三大核心风险,我们才能支撑起2035年3.5万亿市场规模的可持续发展。
“先解决合法合规地飞起来,再解决低空经济的投入与产出问题,这样我们才能走得长、走得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