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国家数据局启动“数据要素×”行动以来,我国在数据开发利用、场景创新、价值释放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但数据流通瓶颈仍制约着数字经济的深层次变革。如何通过数智化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数据壁垒,释放数据要素乘数效应,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命题。
政策协同发力,构建数据流通生态底座
在中央统筹部署下,地方政府正以制度创新激活数据要素潜能。浙江率先发布《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行动方案》,明确建立数据确权、流通交易、收益分配的全链条规则;贵州依托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优势,打造“数据要素登记平台”,实现数据资产化管理的突破;广西则聚焦东盟数据跨境流通,构建面向RCEP的数据流通枢纽。
这些政策实践呈现出三大共性:其一,制度设计突破传统框架;其二,场景驱动特征明显;其三,区域协同机制创新。这种“顶层设计+地方创新”的双向驱动模式,正逐步构建起覆盖数据确权、交易、监管的制度网络。
行业深度融合,数据要素赋能效应显现
在“数据要素×”行动推动下,垂直行业正经历数字化重构。气象领域通过构建“气象数据云”,将历史气候数据与农业保险、新能源发电等场景深度融合,使极端天气预警准确率提升至92%,带动农业风险保障规模增长40%。文物保护领域建立“数字孪生库”,运用三维激光扫描和区块链存证技术,实现文物病害监测与修复方案智能匹配,敦煌研究院数字复原项目使壁画保护效率提升3倍。金融行业则依托隐私计算技术,在保障数据隐私前提下实现跨机构风控模型共建,某股份制银行通过联邦学习平台将小微企业信贷审批周期缩短至2小时。
但行业实践也暴露出深层矛盾:某智慧城市项目因部门间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交通数据与医疗急救数据无法实时联动;某制造业龙头企业在尝试数据资产入表时,面临数据权属争议导致估值缩水60%。这些案例折射出数据流通的三大堵点——技术壁垒、制度缺失、生态割裂。
数智基建攻坚,破解流通瓶颈的破局之道
打通数据要素循环脉络,需构建“软硬兼施”的新型基础设施体系。在硬件层面,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建设取得突破,东数西算工程使算力成本降低35%,为大规模数据处理提供基础支撑。区块链+数据沙箱技术组合正在重塑流通模式: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搭建的“数据可信空间”,通过智能合约实现数据使用全程留痕,某医药研发企业借此安全调用30家医院脱敏数据,将新药靶点发现周期缩短50%。隐私计算技术的突破更值得关注,蚂蚁集团研发的“隐语可信隐私计算平台”已实现千亿级参数模型的安全训练,为金融、医疗等敏感领域数据流通开辟新路径。
软件制度创新同样紧迫。当前需重点突破三大制度瓶颈:首先,数据确权难题,可借鉴欧盟《数据治理法案》经验,建立“数据生产者权利+数据处理者义务”双层框架;其次,交易规则缺失,需完善数据定价机制,探索“数据成本法+收益分成法”混合计价模式;最后,安全责任界定,应建立数据流通全生命周期安全评估体系,明确数据提供方、平台方、使用方的责任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