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 >> 正文

政策东风下的工业智能机器人革新:慧闻科技以务实创新推动AMR普及落地

2025年8月28日 12:00  CCTIME飞象网  

摘要:务实创新,让技术服务于工业场景的真实痛点。

当工厂老板为居高不下的物流成本焦头烂额,工人在繁杂的搬运流程中疲于奔命——传统工业搬运普遍存在的“高成本、低效率、难管理”,正实实在在地啃噬着中国制造的利润空间。如何破解这一困局?智能化升级成为关键路径,而国家层面的政策东风正为这一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8月26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发展”,这无疑为工业搬运的智能化升级按下了加速键——政策鼓励的,正是将前沿技术扎扎实实地“用”在车间里、仓库中,解决那些让企业头疼的真问题。

作为深耕机器人领域超9年的人工智能企业,慧闻科技一直聚焦于真实场景需求,致力于为客户打造更智能、更好用的机器人产品方案,希望用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更简单的部署,帮助制造企业,尤其是负重前行的中小企业,搬走工业搬运的“成本大山”。

一、工业搬运现实困境:高成本、低效率、难管理

工业搬运领域长期面临着三大核心挑战:柔性化需求与刚性供给的矛盾、人机协同的技术瓶颈,以及投资回报的不确定性。

传统AGV方案需要依赖地面二维码、磁条等信标装置,不仅部署周期长达数周甚至数月,且任何产线调整都需要重新布置导航设施。这种刚性系统难以适应现代制造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小批量、多品种的生产模式。

后来的AMR方案相比AGV有了很大改善。基于SLAM导航,AMR机器人无需预置信标,降低了部署成本,也赋予了机器人应对动态环境的能力。据多个权威行业报告和数据统计机构信息,2023年AMR机器人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首次超过传统AGV,这成为中国AMR行业的技术分水岭,标志着行业正式进入智能导航新时代。

然而,因不同厂商对SLAM技术的应用深度存在差异,多数厂商的AMR方案其实依然延续了传统AGV方案的集中式调度架构,SLAM技术多仅用于定位,在成本和导航性能上依然受到很大限制。

这导致现有解决方案在人机混行场景中表现不佳。多数AMR产品在遇到动态障碍物时只能停止等待,而非自主绕行,严重制约了搬运效率。

更为关键的是,现有方案的整体实施成本相对中小企业而言依然是“重投入”,除机器人本体外,还需要部署集中式调度系统等,总投入动辄数百万元,这将很多中小企业拒之门外。

二、慧闻科技差异化路径:强单机智能+轻系统平台,让工业搬运更简单高效

在这样的行业背景下,慧闻科技选择了一条差异化技术路径。其推出的AMR产品iBEN X300智能搬运机器人,基于强化SLAM技术和分布式调度架构,致力于解决工业搬运的实际痛点。

iBEN X300智能搬运机器人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方案,将激光SLAM与视觉SLAM相结合,实现了在人机混行、高动态场景等各类复杂环境的自主导航和稳定运行。同时,该方案无需改建场地和搭建网络系统,通过机器人内置工具即可实现快速部署,多数场景当日交付。

更为创新的是其分布式调度系统。与传统的集中式调度模式不同,慧闻科技iBEN X300系列的机器人之间可以通过局域网自组网,自主协商路径规划和任务分配。这种架构不仅降低了对网络基础设施的依赖,也提高了系统的鲁棒性和扩展性。

“我们不像传统方案那样需要精确到点级的控制。”慧闻科技相关负责人解释说,“只需要告诉机器人目的地,它就能自主规划最优路径,并在遇到障碍物时自主决策绕行或等待。”

目前,在3C电子、汽车/汽配、新能源、光电产品/精密器件以及纺织等领域,慧闻科技AMR智能搬运机器人解决方案已经实现了规模化落地。合肥某SMT行业企业导入慧闻科技AMR方案后,物料搬运效率提升32%,ROI周期缩短至5个月以内。

三、务实创新:扎根行业场景痛点,解决客户实际问题

“人工智能+”行动意见提出,到2027年实现人工智能与工业等六大重点领域的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在这一目标的推动下,工业搬运场景的智能化进程将更加注重轻量化改造路径,并进一步加强人机交互与协作能力的应用。

借助政策东风,工业搬运领域正迎来智能化升级的关键窗口期。慧闻科技的实践印证:只有将技术创新深植于工业现场的具体痛点,才能真正将工业物流的“短板”转化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跳板”。

慧闻科技等企业所选择的差异化路径,折射出行业的一种共识:在机器人加速落地阶段,聚焦细分场景、依托客户实际数据训练的专用模型,通过持续数据积累在垂直领域构建竞争优势——这种“务实创新”策略,将更快推动应用落地与价值实现。

未来,随着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的建设推进,这种务实创新模式有望在更多工厂中落地生根,推动智能机器人在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转型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编 辑:T01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中国电信柯瑞文:星辰智惠 共治共享
精彩视频
联想集团陈振宽:聚焦AI三大主线,以全栈AI能力布局,推动算力产业与智能化转型
华为周跃峰:打破数据孤岛,提升数据基础设施核心价值,赋能AI发展
中国铁塔刘国锋:筑牢算网底座,完善算力供给,赋能数字未来
中国广电曾庆军:算网融合赋能广电发展
精彩专题
2025中国算力大会
ICT产业2025年中业绩盘点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
2025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5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