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 >> 正文

机器人“特种兵”军团亮相北京,构筑“海陆空隧”立体防线

2025年8月8日 16:32  CCTIME飞象网  

“让机器人更智慧 让具身体更智能”,备受瞩目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暨博览会8月8日在北京北人亦创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开幕。 大会汇聚了200余家国内外优秀机器人企业,超千款智能机器人同场“炫技”。

展会现场,一组覆盖“海陆空隧”全维度的智能机器人“特种兵”军团集中亮相,生动展示了机器人技术在保障工业设备安全运行和城市公共安全领域的强大实力。它们不再是实验室里炫技的“表演者”,而是深入高压开关室、油污地沟、水下暗流的实干者,正以可量化的效率提升与安全保障,重塑工业与城市安全运维模式。

“地面尖兵”:灵活机动,无惧地形

其中,"地面机动分队"的表现尤为引人注目。展台中央,一只采用仿生四足设计的智能机器狗正在进行动态演示。这款被称为"赛博警犬"的智能设备,凭借其卓越的地形适应能力,流畅地完成了跨越障碍、斜坡行走等系列动作演示。其搭载的多模态感知系统集成了高清人脸识别、实时视频回传、声光警示、语音交互等先进功能。据现场申昊科技工作人员介绍,该款智能产品已在杭州、义乌、福州等地的公安系统中投入实战应用,有效提升了复杂环境下的公共安全巡防能力。

"水下蛟龙":深潜护航,精准探测

展台中央,一款亮黄色的"申龙号"水下机器人(ROV)吸引了众多参观者的目光。申昊科技现场工作人员李洁茹向记者详细介绍道:"这款轻作业级ROV具有三大突出优势:首先是卓越的机动性能,能在复杂水流环境中保持稳定作业;其次是强大的功能拓展性,可根据任务需求灵活配置设备;最重要的是它具备300米作业深度能力,能满足绝大多数内陆和近海水下作业需求。"

据了解,该设备集成了高清图像声呐系统、水下摄像设备和六自由度精准运动控制系统,可实现毫米级的水下探测精度。"我们研发的智能成像算法,即使在浑浊水域也能获得清晰的检测图像。"李洁茹补充道。

在实际应用方面,"申龙号"已成功为多个桥梁的水下结构健康档案。而且在重大活动保障方面表现突出,先后圆满完成杭州亚运会水域安保、中国-中亚峰会水下安检等关键任务,其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了公安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的书面表扬。

“空中慧眼”:全域覆盖,高效智能

低空经济作为融合无人机技术、人工智能与物联网的新兴产业形态,正通过智能化解决方案重塑传统行业。展区重点展示的无人机自主巡检系统,集成了自动机场、智能无人机、多功能挂载及综合调度平台,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高效解决方案。该系统具有三大核心优势:一是采用宽仅1米的小型化自动机场,支持100秒极速换电,工业级防护设计确保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二是搭载高性能无人机,配合"智能跳飞"功能,大幅提升作业效率;三是通过多机库组网技术,实现巡检半径的几何级扩展,为电力、交通、应急等行业提供全域覆盖的智能化、无人化巡检服务。

"机械精兵":智控未来,精准运维

展区现场,两款配备六轴机械臂的机器人正在进行动态演示,灵巧精准的动作犹如"特种兵"展示精湛技艺。据介绍,这两款机械臂机器人已在电力电网和轨道交通行业发挥重要作用。

其中,被誉为电力"全科医生"的开关室操作机器人,集巡检与操作功能于一体。这款创新设备无需对现场开关柜进行任何改造,通过精密机械臂和先进的视觉伺服算法,即可自主完成紧急分闸、倒闸等复杂操作任务。其卓越性能不仅大幅提升了作业效率,更为运维人员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目前,该机器人已在浙江、江苏、辽宁、内蒙等多个省份的电力系统中成功应用,成为电力运维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推手。

另一款列车检测机器人则专为地铁检修设计,运行于车辆段地检沟中,它能智能识别车底螺栓、管线等20余类关键部件状态,单次检测点达14000余个。其检测数据实时上传至智能运维平台,为列车安全运行提供精准依据,目前已在杭州、上海、天津等多地地铁成功应用。

从潜入深水的“申龙号”到深入地铁地沟的检测专家,再到变电站的外科医生,再到翱翔空中的无人机,生动绘就了一幅“工业大健康”全景图。当特种机器人集群突破单一功能局限,编织起“海陆空隧”立体防线,中国智能装备已从解决单点痛点,迈向以整体方案革新行业运维体系的“深水区”。这支“特种兵”军团正以扎实的落地应用证明:中国机器人技术的关键价值,在于深度赋能实体经济安全高效运行,在于以创新之光照亮人类探索与守护的边界。

编 辑:T01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中国电信柯瑞文:星辰智惠 共治共享
精彩视频
华为史振钰:智能体从办公走向生产,AI成为生产力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孙立宁:构建具身智能的免疫系统,从安全服务到人机共生的新范式
广汽副总经理閤先庆: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基石
IDC中国副总裁钟振山:未来的市场趋势是从单一智能体产品逐步转向智能体集群
精彩专题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
2025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
2025 MWC 上海
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