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信网络诈骗肆虐,严重威胁民众财产安全的当下,全民反诈已成为时代赋予的紧迫使命。作为肩负社会责任的央企,中国移动积极响应号召,以实际行动诠释央企担当。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移动依托5G通信网络与实名认证体系推出的防诈保障服务已覆盖31个省(区、市),累计为超过1000万名用户提供电信网络诈骗风险兜底。从北京到内蒙古,从城市社区到偏远山村,一张由技术拦截、保险补偿、警企联动共同编织的“安全网”正在成型,为千家万户的“钱袋子”加上一把放心锁。

应对花样百出的电信网络诈骗,科技创新是破局的关键。为此,中国移动投入大量资源进行技术研发,构建了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智能防诈体系。该体系能够实时监测并拦截诈骗电话和短彩信,还能通过深度学习用户行为模式,精准识别潜在诈骗风险,实现事前预警、事中拦截、事后追溯的全链条防护。
中国移动秉持“低门槛、广覆盖”的理念,将服务延伸至多种诈骗场景,重点聚焦老年群体、城乡家庭及在校学生等易受骗人群,推出专项方案。为银发人群提供基础保障及语音导航理赔服务,解决其操作难题;联合全国107所高校开展“防诈进校园”活动,增强学生的防诈意识。江西抚州某高校黄同学遭遇兼职诈骗后,迅速获赔4808元,得以安心继续学业。
中国移动防诈保障服务构建起了“预防+补偿”双重机制。在预防端,融合5G新通话、移动安全管家等产品,累计拦截诈骗电话3.2亿次、诈骗短彩信27.6亿条;在补偿端,建立“30日快速理赔”机制,公安机关立案后30天未追回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全额赔付,平均理赔时效仅4.2个工作日。服务团队同步协助用户收集立案证明、转账记录、被骗经过等证据材料,推动快速理赔流程,充分发挥保险的风险托底与经济补偿作用,提升服务体验。
为夯实服务根基,中国移动各省公司与属地反诈中心紧密合作,联合成立反诈工作小组,专人定期对在保期客户数据进行比对,实现应赔尽赔。目前江西、北京等地已初步建立联动机制,通过手机号匹配,主动联系符合理赔条件的用户,协助发起理赔申请,提升服务主动性。
在理赔实践中,防诈服务持续优化。武汉70岁的毛婆婆遭遇“冒充公检法”骗局,5天内收到5万元理赔;广西柳州周女士被虚假会议软件转走3万元,3个工作日完成赔付;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刘女士遭遇二维码诈骗,在营业厅协助下完成理赔,其家属赠送锦旗致谢。
面对电信网络诈骗的持续挑战,中国移动计划将在三年内把防诈保障服务用户扩展至5000万,重点向偏远县域、老年群体、在校学生倾斜。同时,持续迭代“羲和·防诈卫士”技术体系,引入AI语音克隆识别、实时位置核验等新能力,为用户提供更加全面、可靠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