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4天的激烈角逐,2025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总决赛于8月24日在浙江桐乡圆满落下帷幕。作为教育部办公厅公布的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白名单"赛事之一,本届总决赛由中国电子学会主办、桐乡市人民政府承办,共吸引了全国超过38万名青少年注册报名。
来自全国约2.5万名晋级总决赛的选手围绕“智能应用、算法思维、自主创新”三大领域的20个前沿赛项开展激烈比拼。经过层层选拔,最终有526名学而思素养学员成功晋级全国总决赛,并在算法思维、智能应用等多个赛项中获得全国性奖项,其中100余人获得一等奖。

启动仪式
"孩子从去年开始系统学习编程,这次能进入全国总决赛已经让我们很惊喜了。"来自北京的获奖学员家长王女士表示,"最让我们欣慰的不是奖项,而是看到孩子在备赛过程中展现出的专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原名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自2013年创办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十届,并获得第二十九届、第三十届联合国国际科学与和平周《优秀活动奖》和《特别贡献奖》。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本届赛事继续秉持"开源、开放、公益、创新"的办赛理念,特别强调自主可控技术应用与跨学科实践能力培养,鼓励参赛选手关注社会需求,用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智创生态挑战赛现场
在备赛过程中,学而思素养编程的教研体系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了解,学而思组建了由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毕业生组成的专业教练团队,所有教练均具备双重资质认证,人均拥有5年以上机器人竞赛实战和带队经验。在教学实践中,教练团队注重培养学员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而非简单的知识灌输。
"我们的教研特色在于将竞赛经验转化为系统化的教学方法。"学而思素养编程教研负责人介绍,依托多年积累的赛事方案数据库,教研团队能够快速响应新赛季规则变化,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方案迭代。同时,通过定期组织全国分校教研会议,实现教学资源的协同共享和经验沉淀。
在课程设置方面,学而思建立了覆盖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全周期培养体系。根据不同年龄段学员的特点,设计了梯度化的课程内容,从基础的图形化编程到Python、C++等高级语言学习,循序渐进地培养学员的编程能力和创新思维。针对竞赛需求,还开发了专门的备赛课程,包括理论强化、实操训练和模拟竞赛等环节。

参赛学员在调试机器人
"老师教会我们的不仅是编程技巧,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复杂问题分解成可执行的小任务。"获得算法思维项目一等奖的李同学表示。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正是学而思教研团队特别强调的培养重点。
全国青少年信息素养大赛等"白名单"赛事为青少年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而系统化的科技教育体系,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少年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
随着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快速发展,青少年科技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而思表示,未来将继续关注教育部白名单赛事动向,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为学员提供更多展示才华的舞台。同时,也将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学质量,帮助更多青少年在科技创新的道路上实现自我突破,助力我国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