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终端 >> 正文

eSIM手机来了!什么是eSIM?——eSIM技术浅析

2025年9月24日 08:23  中移智库  作 者:中移智库

eSIM是一种直接嵌入设备主板的芯片,替代了原有的物理SIM卡,可通过空中下载方式远程配置运营商码号,享受通信服务。它广泛应用于智能穿戴设备、物联网以及智能手机等多个领域。eSIM不仅是SIM卡形态的革命,更实现了服务的远程配置与多终端嵌入,推动“泛终端连接”时代的到来。尽管该技术为用户带来极大便捷与自由,但也伴随诸如远程盗用、身份诈骗等安全风险,需要在开放与安全之间寻求有效平衡。

eSIM介绍

从最初的标准SIM卡,到Micro SIM,再到Nano SIM,SIM卡的形态一路朝着更小、更轻、更集成的方向演进。如今,物理SIM卡槽正在悄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颗直接嵌入设备主板的微型芯片——eSIM。这不仅是形态的简化,更是一场涉及通信架构、用户行为与产业生态的深刻变革。eSIM的普及,意味着我们正在迈入一个“无卡化”的数字连接时代,设备与身份的绑定方式、运营商的服务模式都将被重新定义。

eSIM,全称为embedded-SIM,即嵌入式SIM卡。它并非一张可插拔的塑料卡片,而是一颗高度集成、直接焊接在设备主板上的芯片。其最大特点在于可通过空中下载(Over-The-Air, OTA)技术,远程动态写入不同运营商的用户身份信息,实现通信功能的灵活配置与切换。

一个形象的比喻是,eSIM如同从传统门锁向智能门锁的转变。过去我们需配备并携带金属钥匙来打开门锁,而如今只需在智能门锁中录入全家人的指纹,即可让每一个家人通过指纹开锁。eSIM也正是如此——用户无需找卡针插入SIM卡,只要有eSIM手机,把运营商码号数据的下载并存入eSIM芯片上,即可激活使用。它不仅继承了传统SIM的身份认证与加密能力,还在灵活性、空间利用与多卡管理方面实现了飞跃。

eSIM带来的主要变革

物理形态:从“可插拔”到“嵌入式”

eSIM以芯片形式嵌入设备主板,省去了传统SIM卡托和插槽所占用的空间。在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空间极为有限的设备中,这些“节省处的空间”意义重大——它们可被用于放置更大容量的电池、增强散热模块或集成更多传感器,从而直接提升设备的续航与性能。

此外,取消外部开孔也显著提高了设备的整体性和坚固性。设备可以实现更高等级的防尘与防水,适应潮湿、多尘或极端温度等恶劣环境。这对于户外运动设备、工业终端乃至未来军用通信装置而言,是可靠性的一大步前进。

码号配置:从“物理分发”到“远程交付”

eSIM的核心创新在于远程配置能力。用户不再需要实体卡的物理流转,而是通过OTA方式即时获取运营商服务。从用户的角度来看,激活一张新卡不再需要卡针,只需扫描二维码、完成下载和配置,即可使用通信服务。这种模式大大提升了用户体验,尤其适用于旅行者异地办卡和企业批量部署设备等场景。

从运营商角度,eSIM也重塑了用户关系。传统SIM卡依赖线下渠道分发;而eSIM实现了纯数字化服务流程,用户从申请到激活完全在线完成,不仅降低制卡与物流成本,也为精准营销和动态套餐设计提供了可能。

一卡多号:从“单一绑定”到“多号共存”

eSIM支持单一芯片中存储多个运营商配置文件,并支持用户随时切换。这意味着用户可同时保有个人号、工作号、本地流量卡和国际漫游套餐,并根据场景需要一键启用相应号码。

eSIM技术的应用场景

智能穿戴:成熟落地的“第一站”

智能手表是eSIM技术最早实现规模商用的领域。自2018年起,中国三大运营商便陆续推出“一号双终端”业务,使用户在脱离手机的情况下,仍可通过手表接听电话、接收消息和使用移动网络。苹果Apple Watch、华为WATCH系列、三星Galaxy Watch等主流产品均已完成适配。

该场景之所以率先成熟,是因为智能手表对设备紧凑性、耐用性和独立性要求极高,eSIM恰好满足了这些刚需。如今,eSIM已广泛应用于高端智能手表,并在儿童手表、老年健康监测设备等细分市场快速普及。

物联网:规模化连接的“基石”

eSIM的真正潜力在于物联网(IoT)领域。在传统SIM模式下,物联网设备一旦部署于远程或恶劣环境(如水电表、车载系统、农业传感器),更换SIM卡几乎不可行。而eSIM的远程配置能力使运营商切换、套餐变更、故障恢复全部可通过后台完成,极大降低了运维成本。

eSIM在车联网、智慧能源、工业互联网和智慧城市等垂直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出口的智能汽车可以在出厂时预置eSIM,进入不同国家后自动下载当地运营商配置,实现无缝联网。据GSMA预测,到2030年,全球将有超过20亿台物联网设备搭载eSIM技术。

智能手机:国内待启用的新业务形态

在全球范围内,eSIM智能手机早已不是新鲜事物。自苹果iPhone XS首次引入eSIM+实体卡的双卡设计以来,包括谷歌Pixel、三星Galaxy系列在内的众多旗舰机型都已支持该技术。据统计,目前全球已有超过200个国家及地区提供eSIM手机服务,用户可轻松实现本地与海外号码的同时在线、自由切换。

然而在中国,由于监管政策等多重因素,曾经eSIM的应用仅停留在可穿戴设备,eSIM手机的应用长期受限。但这一局面,正在迎来新的转折。

eSIM手机国内商用试验即将启动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已批准开展eSIM手机业务商用试验,标志着中国正稳步推进eSIM技术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应用。长期以来主要服务于可穿戴设备的eSIM,终于即将向广大手机用户开放。

产业链已在积极备战。苹果已在9月10日全球发布了eSIM only的机型,华为、小米、OPPO、vivo等多家主流手机厂商正加速推进eSIM终端研发,很快将推出支持国内eSIM服务的机型。运营商们也全力推进网络与业务系统升级,为提供高质量的eSIM通信服务做好充分准备。

eSIM时代的机遇和挑战

eSIM并非仅仅是一次硬件形态的升级,而是一次根本性的连接范式转变。它彻底解绑了物理SIM卡与用户码号之间的固定关系,将“身份”从塑料卡片中解放出来,转化为可动态配置、可远程管理的数字资产。这种思维转变,标志着通信行业从“硬件依赖”走向“服务主导”的关键转折。eSIM微小的体积优势,未来可嵌入更多种类的设备——从手机、手表到AR/VR眼镜、无人机、智能家居传感器,甚至植入式医疗设备。未来,我们将迎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泛终端连接”时代,连接将变得范围更广、更加便捷,真正实现随时随地、无缝切换的在线体验。

然而,任何重大的技术变革都必然伴随相应的挑战。eSIM在赋予用户更大自主权和便利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与隐私风险。传统SIM卡因具备物理实体,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物理接触才能被盗用;而eSIM的远程配置特性,虽然提升了便利性,却也增加了远程盗用、恶意写卡和身份冒充的可能。一旦设备丢失或账号被盗,攻击者可能通过远程激活eSIM实施更隐蔽的电信诈骗。此外,多运营商、多号码的并行使用,也为通信行为的追踪与监管带来挑战。

尽管挑战仍在,eSIM的普及已势不可挡。它不仅是通信技术的演进,更标志着数字社会基础设施迈向新阶段。我们面临的不仅是设备的更替,更是对新型数字生活方式的全面拥抱。在这场深刻变革中,用户、厂商与运营商应当共同探索,在开放与安全、自由与责任之间,寻找未来通信发展的平衡点。

编 辑:章芳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中国移动黄宇红:量通智融合创新的探索、实践与思考
精彩视频
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周:筑牢数字安全根基,共绘高质量发展未来
移起向青 智绘高原 青海数智化主题探访活动
记者探馆光博会:寻找隐藏在生活中的“科技之光”
既熟悉又陌生的光博会,光学映射下的科技进化浪潮
精彩专题
中国信科精彩亮相2025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
第26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2025中国算力大会
ICT产业2025年中业绩盘点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5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