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双林股份(300100.SZ)与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正式签署技术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角模块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深度协同创新,共同加速该前沿技术在汽车领域的落地应用。
通过底盘角模块技术研发,深化智能驾驶布局
当前,智能化浪潮正席卷全球并深刻重塑交通领域。伴随汽车智能化进程加速,底盘系统作为实现高阶智能驾驶的核心执行载体,正经历机电一体化、控制集成化与智能电动化的深刻变革,线控一体化底盘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明确方向。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2025年中国线控底盘市场规模将突破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5%,而底盘角模块正是这一赛道的“技术核心枢纽”。
底盘角模块作为该技术趋势的关键载体,创新性地将线控转向、线控制动、轮毂电机、空气弹簧及主动减振器等X/Y/Z方向执行器高度集成。通过驱动、转向、制动与悬挂系统的一体化整合,采用标准化接口与车身及电子电器架构连接,可适配多样化轴距与轮距需求,并依托底盘域控制器实现对车轮多维度运动的精准协同控制。这不仅显著提升了车辆的安全性、经济性与操控性,更构建了与智能驾驶系统端到端的无缝连接,为一体化底盘的规模化应用铺平道路,是通向未来无人驾驶的必由之路。
记者了解到,此次双林股份与清华大学共同开展的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角模块技术深度合作,是公司依托自身技术优势,积极布局智能无人驾驶这一未来汽车核心赛道的重要战略举措,彰显了公司把握前沿趋势、引领产业升级的决心。
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量产在即,技术同源性构筑先发优势
除了在智能驾驶方面的新布局外,双林股份此前凭借核心产品座椅驱动器与人形机器人核心部件滚柱丝杠在技术同源性以及在生产工艺上的相通性,积极布局机器人领域。据悉,当前公司已具备人形机器人线性关节模组与丝杠的全流程业务能力,不仅拥有覆盖设计、仿真、制造及试验验证等环节的全流程产品开发能力,还可自主开展磨床设备的设计与制造,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先发优势明显。
作为未来产业的前沿领域,人形机器人已成为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的新赛道,目前其已进入工业场景,正处于从实验室研发迈向商业化量产临界点。高盛最新报告预测,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1.2万亿美元,核心零部件占70%以上利润,而双林股份布局的反向式行星滚柱丝杠、微型滚珠丝杠等产品,正是人形机器人关节执行系统的“核心骨骼”,未来成长空间广阔。
双林股份表示,随着市场的要求不断提高,公司持续进行技术升级、产品迭代,以满足客户对产品性能不断提高的需求。随着国产民族品牌地位的提升,汽车零部件及人形机器人的关键零部件国产替代进口的趋势也随之加深,公司产品以其可靠性、安全性及过程的管控力在国产零部件替代中占有一定的优势。
从智能底盘的“技术攻坚”到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卡位”,双林股份的双线布局始终围绕“精密制造+智能执行”的核心能力,既深度绑定汽车智能化的确定性红利,又提前抢占人形机器人的增量赛道。随着与清华合作的底盘角模块技术逐步落地、机器人部件验证推进,公司将持续兑现“技术驱动增长”的逻辑,朝着“成为客户不可缺少的全球首选供应商”的愿景稳步迈进,在产业变革中书写本土企业的硬实力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