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大数据|物联网|量子|元宇宙|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芯片|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移动互联网 >> 正文

HIV检测试纸使用调查:约一成有尝试,超八成自认无感染风险

2024年12月2日 16:35  CCTIME飞象网  

第37个世界艾滋病日前夕,一项以青年学生为主要群体的HIV 检测试纸使用者网络调查在全国33个省市,直辖市和自治区完成。调查共回收1607份有效问卷,其中18-24岁人群占85.56%,大学生占比83.37%,数据直观呈现了调查对象对HIV检测的行为偏好与认知盲区,如“51.87%的HIV快速检测试纸通过电商平台购买,用户最看重其时效性与隐私保护优势。”

此次调查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家庭健康守护与科普公益计划”主办,京东健康、万孚健康提供公益支持,得到了相关专家的支持。调查旨在了解HIV检测试纸使用者的检测目的、偏好与体验,以及HIV核心知识知晓率的掌握现状,为优化HIV健康教育、检测咨询和心理干预策略制定等提供依据。

13.25%受访者曾用HIV快检试纸,获取渠道多样化,电商为主要来源

在1607名调查对象中,约13.25%(213人)曾使用过HIV快检试纸。谈及未使用过的原因,81.42%的受访者表示“不认为自己有感染HIV风险”,仅3.59%因已在医院或其他机构进行过检测而未使用试纸。

对于HIV快检试纸的检测优势,受访者最认可以下三点:“15分钟快速获知结果”(33.64%)、“隐私保护”(29.91%)、“随时随地检测的便利性”(26.17%)。获取或购买渠道方面,电商平台占比稳居首位(51.87%),其次为校内学生社团或公益组织(17.76%)。校外社区工作小组或公益组织,以及实体药房或医疗器械店的占比均为7.48%,体现了快检试纸获取方式的多样性。

检测目的方面,主要目的是“习惯性定期检测”(33.64%),其次为“曾有过高危行为后想到检测”(23.36%)。需要关注的是,26.64%的性伴侣数量在2-4人之间。目前,我国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为性传播,因此在性行为中做好自我保护应该成为艾滋病健康教育的重要核心内容之一。

快检试纸“尿液”满意度最高指尖血使用最多多病共检趋势显现

HIV快速检测试纸主要通过检测血液、口腔黏膜渗出液(常称为“唾液”)或尿液中的HIV抗体来筛查HIV感染情况,一般可在10-30分钟内得出结果。

调查显示,血液检测仍为最主要方式,占77.57%;其次为唾液(25.23%)和尿液(13.08%)。在满意度评价中,尿液检测的“非常满意”比例最高(79.31%),其次是唾液检测(46.3%),而血液检测仅为36.53%。在选择下一次检测方式时,用户更倾向于继续使用最近一次的检测方法,其主要原因分别是:操作简单、无创无痛以及自认为准确性更高。

京东健康的销售数据显示,血液检测试纸的成交额占比超八成。值得一提的是,多病联合检测的消费占比明显增长,从2019年10%上升至2024年的20%。本次调查也显示,43.46%的调查对象选购过HPV、梅毒等其他性病快速检测产品,进一步反映了多病共检在用户检测需求中的重要性。

结果是否等于确诊?受访者认知分歧明显,但机构确证意愿高

尽管64.49%的用户认为快检试纸“准确”,但对结果是否等于确诊,意见分歧较大。其中,35.05%认为等同确诊,29.91%表示不确定,还有35.05%明确表示否定。然而,检测后愿意前往专业机构进行确证的比例较高,“非常愿意”和“愿意”合计达到73.83%,仅有13.77%的用户表示不愿意。

与此同时,检测中有54.67%的用户表示曾感受到焦虑或恐慌情绪。这种心理负担主要源于对感染风险的不确定性(49.57%)、感染后果的担忧(48.72%)以及窗口期可能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的顾虑(39.32%)。

专家特别提醒,“早检测、早发现、早治疗”是帮助HIV感染者控制病程进展、保证身体良好状况、获得正常预期寿命的重要手段。值得注意的是,使用HIV快速检测试纸得到的检测结果不是最终的诊断结果,仅可作为参考。如果试纸结果为阳性,要及时到疾控中心或医院进行复查和确证,获得最终的诊断结果。

编 辑:T01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相关新闻              
 
人物
中国移动王晓云:6G已经进入面向产业技术创新的全新阶段
精彩专题
2024中国算力大会
2024年国际信息通信展
中国信科亮相2024年国际信息通信展
第25届中国国际光电博览会
CCTIME推荐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