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量子 >> 正文

量子计算有望也迎来“基建投资潮”!JLL报告:2030年或吸金500亿美元

2025年8月13日 14:27  智通财经  

正如人工智能将数据中心行业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财富宝库一样,量子计算也正在加速推动其自身的“基建革命”。

量子计算利用量子力学来解决传统计算机无法处理的复杂问题。迄今为止,这些超级计算机大多存在于学术机构或政府部门,因为它们的实际应用较为有限。这也是为什么在量子领域投入的资金比在人工智能领域落后了大约十年的原因。

但量子计算如今正迅速发展,并且已具备了商业应用的条件。因此,它现在也需要自己的专属“领地”。JLL发布的一份新报告称,重大房地产方面的影响“即将出现”。

JLL数据中心研究主管Andrew Batson表示:“届时将会有一个明确的时间节点,届时这项技术将实现商业化,具备商业应用价值。到那时,我们将会看到规模上的显著增长,就像我们在人工智能领域所看到的那样。我们看到私营部门的运作方式与产品的商业化进程紧密相连。”

据分析人士预测,那段时间可能就在五年之后。

巨大的潜力

根据 JLL 的报告(该报告引用了麦肯锡和 Pitchbook 的研究),去年量子相关公司的营收总额不到 7.5 亿美元,而专注于量子技术的初创企业总共获得了约 20 亿美元的资金支持。报告指出,仅在过去一年里,量子计算技术就取得了迅速的发展,预计到 2030 年将获得 200 亿美元的投资,到 2035 年将创造 1000 亿美元的收入。

据JLL的报告称:“到 2030 年左右可能出现的‘量子优势突破’可能会引发 500 亿美元的投资,这与 ChatGPT 对人工智能领域投资的影响类似。”

像微软(MSFT.)、IBM(IBM.US)、谷歌(GOOGL.US)和亚马逊(AMZN.US)这样的公司都在量子计算领域进行投资并取得突破。

微软首席执行官在上个月的公司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云领域的下一个重大突破将是量子技术,我对我们取得的进展感到非常兴奋。”

其实际应用的原理才刚刚开始被人们所理解。Batson说道:“首先想到的是制药业、农业,然后是材料科学,这实际上涵盖了所有类型的制造业。此外还有金融服务业。如果我们考虑加密技术,那么量子技术带来的既是巨大的机遇,也是巨大的威胁。”

那么量子计算究竟处于何种境地呢?

由于目前绝大多数量子计算技术都存在于学术机构或政府部门之中,因此将量子计算的商业应用开发成果进行集中推广,自然会集中在这些地区。

据JLL的专家称,这个新兴行业需要获得学术资源、基础设施、受过良好教育的劳动力、政府支持、私人投资以及公私合作方面的倡导等条件。

目前全球排名前 20 的量子技术市场大多位于国家级研究中心和大学附近。在美国,这些市场包括芝加哥、波士顿、康涅狄格州的纽黑文、科罗拉多州和马里兰州的部分地区以及南加州。

硅谷的派西量子公司选择在芝加哥的一处钢铁厂旧址开设一家主要由伊利诺伊州资助的工厂。由相关中西部公司开发的“伊利诺伊量子与微电子园区”占地 128 英亩,约 560 万平方英尺。

Batson称芝加哥是围绕量子计算展开的私人房地产开发的典范,但他也指出,美国国内整体而言,私人开发所占市场份额仍不足 20%。

那么数据中心的情况又如何呢?

目前而言,量子计算无法在现有的用于存储人工智能和云服务的传统数据中心中运行。这是因为量子计算机的机架结构和物理形态与传统计算机不同。此外,量子计算机还需要电磁屏蔽装置,以防止所谓的“噪声”现象,这里的“噪声”指的是任何外部干扰,包括电、磁、振动或声音等。

Batson说道:“我从客户那里得到的首要问题是,量子计算是否会使现有的数据中心变得过时?对此的回答是否定的。量子计算会为现有的数据中心基础设施带来积极影响。它既包括对现有设施的改造,也包括全新的建设。总之,以上皆是。”

根据JLL的报告,量子技术在房地产领域的应用存在两种可能的发展路径。其一,量子技术可能会继续集中于现有的主要区域;其二,会与数据中心相结合。支持第一种路径的观点是,由于这是一种非常专业的技术,所以真正能够大规模支持这种技术的场所其实非常少。

另一方面,数据中心能够为未来的量子计算提供必要的云基础设施。将量子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能够使两者都更加高效。

Batson说:“这是一个对技术发展进行教育和监测的阶段。我们只是在等待观察它的情况、它的本质以及它的具体发展过程。”

编 辑:章芳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中国电信柯瑞文:星辰智惠 共治共享
精彩视频
机器人也太会整活了!跟随中国联通,打卡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华为史振钰:智能体从办公走向生产,AI成为生产力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孙立宁:构建具身智能的免疫系统,从安全服务到人机共生的新范式
广汽副总经理閤先庆: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基石
精彩专题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
2025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
2025 MWC 上海
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