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原创(高靖宇/文)10月13日,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同步官宣,正式获批开展 eSIM 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瞬间点燃了整个通信市场的热情,标志着我国移动通信市场迎来了 “无卡时代” 的关键转折点。

从 “物理卡” 到 “数字连接”:一场跨产业的颠覆性变革
eSIM 技术的落地,不仅仅是通信载体从实体 SIM 卡到虚拟芯片的简单形态迭代,其背后所蕴含的,是一场涉及终端制造、电信运营、物联网等多个产业链条的价值重构风暴。
当手机告别实体 SIM 卡的束缚,终端制造领域首先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设计自由度。以全球首款仅支持eSIM的智能手机iPhone Air 为例,去除卡槽后,机身内部空间得以释放,苹果得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电池容量提升、散热系统优化以及机身厚度的极致压缩上,实现了 5.6mm 的超薄机身设计,为消费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和握持体验。对于其他手机厂商而言,eSIM 技术同样为他们在产品创新上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未来,我们或许将看到更多形态各异、功能更加强大的智能手机问世,如可折叠手机将能进一步优化内部结构,提升折叠态下的使用体验;而对于追求极致轻薄的手机产品,eSIM 技术更是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因素。
在电信运营领域,eSIM 技术的普及将彻底改变传统的用户绑定模式。以往,运营商主要依靠实体 SIM 卡来维系用户关系,用户转网成本较高,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市场的竞争活力。而 eSIM 技术通过 OTA(空中下载技术),支持用户在 15 秒内在线完成携号转网,将传统复杂的转网流程大幅简化。这一变革使得用户的选择更加自由,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为了留住现有用户并吸引新用户,运营商不得不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服务质量、套餐灵活性和用户体验等多维度的竞争。
而在物联网产业,eSIM 技术的意义更为深远。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设备需要实现智能化连接,从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可穿戴设备,到智能家居中的各类家电、传感器,再到智能汽车、工业设备等大型终端,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在传统的 SIM 卡模式下,为每一个设备配备实体 SIM 卡不仅成本高昂,而且在设备管理、维护以及远程配置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便。eSIM 技术的出现,为物联网设备的连接提供了一种高效、便捷、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它可以实现设备的批量生产和远程配置,大大降低了物联网设备的部署和运营成本;同时,eSIM 的高安全性和稳定性也为物联网数据的传输和存储提供了可靠保障,有助于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大运营商齐发力:拥抱eSIM,共同探索新商业模式
随着 eSIM 技术的商用落地,eSIM的远程配置特性打破了物理SIM卡对用户的绑定,为运营商争夺存量用户创造了条件。面对这场通信变革,三大运营商的博弈也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在业内人士看来,eSIM有望为运营商打开新竞争可能性,助力其发掘新商业模式与竞争机会。
在国内,中国联通是最早涉足eSIM业务的运营商。在2017年年初开通 eSIM 平台后,中国联通同年4月上线了eSIM 独立号码业务,随后成为首家获批eSIM可穿戴业务试点的中国运营商。一年后,中国联通获工信部批准,率先在国内6座城市启动eSIM可穿戴设备“一号双终端”业务试点,累计适配了 75 款终端设备,覆盖了智能手机、智能手表、平板电脑等多个领域。
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在eSIM业务推进上较为平稳。中国移动已完成支持eSIM手机能力的系统开发改造,相关系统平台、客服流程与服务培训均已部署到位,各省营业厅也已具备承接eSIM手机业务的服务能力,整体业务已“整装待发”。中国电信确认eSIM手机业务在国内31个省区市正式上市销售。
业内人士指出,eSIM 为运营商商业模式创新提供了关键支点,使其突破 “按流量计费” 的传统框架,通过 “连接 + 服务” 深度绑定用户,为挖掘新业务空间,以及后续 5G-A、6G 场景的商业落地奠定基础。
挑战:eSIM普及还需跨过双重考验
尽管 eSIM 技术的商用落地为通信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在其普及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其中安全管控和生态协同是最为关键的两大考验。
随着 eSIM 技术的普及,安全风险逐渐凸显,一旦被破解或遭受网络攻击,可能导致用户信息泄露、通信中断等严重问题。2024年公安部数据显示,全国利用eSIM远程制卡的诈骗案同比激增37%,这成为2023年7月三大运营商暂停eSIM业务办理的主要原因。保证安全合规,这恐怕也是目前运营商目前主要采用线下激活的核心原因。长远来看,如何在保障实名制的前提下提升用户体验,将是监管层与运营商需要持续破解的难题。此外,跨运营商的eSIM配置文件迁移标准、设备厂商与运营商的数据协同规范等,仍需行业共同完善。
eSIM生态协同也面临多重现实挑战。一方面是标准碎片化问题,苹果与安卓阵营在 eSIM 配置流程、安全加密协议上存在技术差异,跨品牌终端适配需额外开发适配插件,增加产业链协作成本。此外,不同运营商之间的eSIM业务标准和互联互通还存在问题,亟待行业联合制定统一对接规范。
挑战之外,eSIM将为通信产业打开更多想象空间。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预测,至2025年底,全球预计将有约10亿部eSIM智能手机连接,到2030年将增长至69亿部。研究机构Jupiter Research测算显示,2026年全球使用eSIM技术的物联网连接数量将从2023年的2200万个增长至1.95亿个。这一趋势不仅反映了 eSIM 技术在智能手机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也预示着它将在未来的通信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推动通信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