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计算机视觉(CV)领域已成为全球AI算力消耗的核心赛道。无论是多模态VLA模型训练,还是机器人视觉强化学习等场景,其算力消耗量都远超等其他AI领域。
CV领域的庞大算力需求,进一步放大了科研算力分配的不均衡问题。面对当下科研算力短缺、效率不足的挑战,近日在上海举行的2025第八届中国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大会(PRCV)上,九章云极联合创始人尚明栋给出了明确答案:当前科研算力利用率低的问题,本质是技术适配不足与生态协同缺失共同导致的复合问题,需要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力,才能从根本上破解。

CV与大模型时代,科研算力面临挑战
作为国内顶级的模式识别和计算机视觉领域学术盛会、CCFC类会议,本届PRCV由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CSIG)、中国人工智能学会(CAAI)、中国计算机学会(CCF)和中国自动化学会(CAA)联合主办,由上海交通大学承办。
尚明栋在PRCV发言中提到,当前,全球智能算力需求正以“超摩尔定律”的速度激增,但算力资源的分配却呈现出显著失衡,巨大的“算力鸿沟”仍横亘在数字经济发展的道路上。尤其在计算机视觉(CV)领域,这一矛盾更为突出。据Precedence Research数据预测,2025年全球AI市场规模将达到3138.8亿美元,其中CV领域占比超35%。斯坦福HAI的研究显示,目前仅38%的高校实验室具备支撑CV大模型训练的算力条件,供需差距悬殊。
在科研场景中,“算力鸿沟”问题尤为显著。高端算力供给本身存在缺口,跨校协作时又因资源分配机制不完善,进一步加剧了算力分配的失衡。同时,分布式算力部署流程复杂、实验环境配置操作繁琐,形成双重技术阻碍,直接拖慢科研推进效率,更关键的是,算力资源闲置与科研预算受限的矛盾突出,导致成本与效率严重失衡。
尚明栋举例,高校实验室的固定GPU设备,因科研需求“潮汐式”特点,训练需求集中在短时间波峰,推理需求则较为分散,实际利用率仅10%-20%,造成大量科研经费隐性浪费。学生群体的困境更直接,传统卡时计费模式下,单张A800显卡每小时费用超百元,远超多数课题预算,迫使学生不得不缩减实验样本量或降低模型复杂度,最终影响科研结果的完整性与准确性。
针对这些痛点,尚明栋明确指出,九章云极正通过布局AI基础设施,打造面向科研场景的普惠算力解决方案破局。其核心目标是让算力像水、电一样,实现便捷获取与成本可控,从根本上缓解科研场景的算力困境。
以普惠算力破解科研算力瓶颈
九章云极提出的普惠算力,核心是“按度计量、按需消费”模式,以九章智算云Alaya NeW Cloud 2.0为技术基座,通过虚拟化服务替代传统硬件堆砌,将算力转化为“度(DCU)”这一标准化计量单位,实现如电力计量般的高效流通,用户仅需为实际消耗的算力付费,大幅降低使用成本。

尚明栋认为,九章云极打造科研算力普惠的落地,紧扣“可获取、能负担、易使用”三大核心目标。一方面构建“普惠算力=普惠×(算力+存力+运力)”的服务生态,以可复制、规模化的AIDC工程化能力保障算力供给,向全球输出标准化中国方案;依托Alaya NeW Cloud降低使用成本,再通过易操作、模块化的智能工具链简化流程,打破大模型开发应用的技术壁垒,推动算力服务从基础资源供给向普惠化生态演进,助力CV领域突破算力瓶颈。
另一方面,九章云极同步打造科研专属工具矩阵,形成从论文到落地的全链路支持。其中大模型实验室Lab4AI.cn,定位为高校科研工作者、AI开发者的高性能GPU算力场景社区,整合“算力资源+实验平台+社区互动”三大模块,聚焦高算力密集型场景,加速大模型技术从科研到应用的转化;再辅以与LLaMA-Factory合作的在线大模型训练与微调平台、全托管式大模型推理服务平台,共同构成完整工具体系。这套矩阵有效解决高校科研院所缺乏算力、算法与人才的困境,既降低开发者门槛,也提升用户粘性,支撑AI应用生态落地。
构建科研算力生态
“以前跑数据每个月要消耗5760个A800云主机卡时,现在用1-64卡H800弹性资源就能出结果,还能按实际用量结算,省了不少预算。”北京某高校网络实验室里,这样的算力升级场景正成为常态。目前,九章云极的普惠算力已在国内多所高校科研场景落地见效,通过与高校联合研发先进算力调度算法、共建AI算力实验室,进一步搭建共享算力网与算力池,推动各高校算力资源互联互通,这一举措不仅全面提升了高校整体算力水平,更为一流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算力支撑。
如今,科研算力建设已不再是高校发展的“选择题”,而是关乎创新竞争力的“生存题”。其核心价值在于将每一份算力精准转化为教育生产力,支撑前沿科研创新的突破。随着科研算力领域从单一资源供给,加速向“算力-工具-人才”协同的生态化模式转型。
尚明栋还表示,九章云极仍在持续落地构建科研算力生态,并提出三点核心倡议:以人才为核心,联合高校开设相关实践课程,提供免费算力额度与工具培训,帮助学生掌握“算法+算力”复合能力;以科研为导向,共建“论文复现开源社区”,持续扩充Lab4AI.cn的论文库,助力科研成果高效转化;以生态为支撑,联动高校与企业建立“闲置算力池”,向科研需求薄弱的团队倾斜资源,推动“算力资源共享机制”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