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象原创(魏德龄/文)近期,国内三大运营商均获得了工信部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并在全国31个省区市同步开通eSIM手机业务。不过,随着该业务在境内的首次落地,也引起了业内外人士的讨论,比如一部分普通消费者会误以为这就是许多年前的小灵通翻版,又有早在境外地区使用过eSIM的用户发现,在商用试验阶段的办理流程又是多么陌生。
eSIM不是小灵通
一些普通消费者误认为eSIM是小灵通翻版的原因,很可能与商用试验阶段的服务流程有关,由于消费者还需要亲自前往营业厅,迁移号码也需要前往营业厅,甚至一台设备中的号码也被限制在了两个,并且有地区验证机制,这让人们看到这一流程时,仿佛重温了昔日的小灵通旧梦。
小灵通号码确实固定写入设备或系统注册时绑定,类似“有线电话分机”。在生产或开通阶段,由运营商通过设备串号(ESN/IMEI)与号码在本地局域系统中绑定。原因在于小灵通的核心机制是号码与特定地区的无线局端系统绑定,不具备远程写入或全国漫游能力。号码信息通常是通过本地系统配置或有线方式写入终端。
这也意味着小灵通需要专业人员在终端内部进行号码写入。并且号码一旦配置,仅能在该局部覆盖范围内使用。
然而eSIM设备的内部本身就具有一颗负责原有SIM任务的芯片,只不过相比目前最小的Nano SIM卡更加节省机身内部的空间,这也让苹果在这代iPhone上可以配置更大容量的电池。eSIM是可编程的,可以直接通过OTA的方式远程写入号码,实现运营商配置文件的下载、安装、激活、去激活及删除。
也就是说,相比小灵通而言,即便是在日常操作中,普通用户也能依据手机中的配置指引,自行灵活配置号码。正常情况下,根本无需自身前往营业厅,即便更换手机,也能通过智能手机的系统迁移号码,或在网络上重新向运营商申请eSIM号码迁移所需的二维码。
eSIM也不是漫游通
eSIM的落地也让不少人猛地回忆起了曾经不少手机厂商推出的漫游通类产品,像是华为天际通与小米漫游,当年的一些手机中,手机厂商通过内置的漫游服务,让用户同样实现了无需手动抠卡槽,就能在国际漫游地第一时间获得互联网连接能力。同时,在实际体验观感上,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同样开通了一张漫游流量卡,实现了号卡的在线写入。
不过,当年的这类产品形态背后的原理属于SoftSIM,也就是通过软件虚拟的方式在智能手机实现号卡的写入,让通信模块不与SIM卡交互,而是与软件层面写入的SIM卡信息交互,替代实体SIM卡。
后续这类方案还演进成了一种名为iSIM的技术,来提升没有SIM模块情况下的安全性,例如在芯片中单独提供一个用于SIM卡信息存储的空间,来满足安全性要求。
但是很多人会发现,该类型的方案并没有后续的实际进展。其实在漫游通业务中就能出现端倪,当时并没有出现众多厂商全部跟进的现象。甚至该方案在物联网领域中的尝试,也可以用难寻进展来形容。原因在于,抛开安全性因素,这类方案的软件开发门槛更高,相较eSIM方案,难于实现业务的快速落地。
商用试验eSIM便利性欠佳
也许消费者对于eSIM的种种误解,恰恰与商用试验阶段的服务流程有关。因为与国际上通行的eSIM服务流程相比,目前三大运营商给出的解决方案确实有种种不便之处。
以目前在售的iPhone 17 Air为例,抛开服务限定在国行版机型外,在号码的存储数量上也进行了限制。根据苹果官网,国际版iPhone 17 Air机型最多可以存储8个号码,而国行版限制在了与过往实体卡槽机型相同的2个。
此外还要附加上国内运营商给出细则,例如每台设备最多可同时启用2张国内运营商的eSIM卡(如联通+移动),若需写入第三张,必须删除原有卡号;设备定位在国内时,无法添加海外运营商的eSIM卡;用户出国后可通过当地运营商购买“旅行套餐”激活eSIM,回国后是否继续使用需视卡种而定;用户需携带身份证件前往线下营业厅,绑定设备IMEI号与eID(芯片序列号),且每月新开eSIM号不超过2个,补换卡次数不超过5次。
最关乎便利性的问题恰恰在于最后一点,目前即便是用户办理实体SIM,也可以在线上完成实名认证工作,无需前往营业厅。然而eSIM手机业务却必须亲身前往,在人为规则下大大削弱了这项技术本身所能带来的便利性。
此举可能与以往eSIM手机业务迟迟难以落地的原因之一有关,即“号池子”问题有关。过往一些不法分子经常通过“号池子”的方式来进行骚扰电话的拨打。另一方面,eSIM提供的灵活号码写入方式,也增加电信运营商、虚拟运营商之间的竞争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