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前举办的第138届广交会上,一款浙产“带显示的AI眼镜”Rokid Glasses,受到全球采购商关注。Rokid Glasses是全球首款量产带显示的AI眼镜,在广交会这类跨国沟通场景中,它能支持70多种语言实时翻译,有效打破语言壁垒。然而,AI眼镜虽潜力巨大,却也面临着性能、轻量、续航难以兼顾等困境,其发展亟需技术创新破局。
市场爆发:全球增速领跑
近年来,AI眼镜市场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IDC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眼镜市场出货量达255.5万台,同比增长54.9%;中国市场的表现更为抢眼,出货量达66.4万台,同比增长145.5%。
如此迅猛的增长,吸引了各大厂商纷纷布局。从科技巨头小米、阿里,到专注于智能穿戴领域的Rokid、雷鸟等,几乎所有相关企业都在今年发布了智能眼镜计划。以阿里推出的夸克AI眼镜为例,它整合了通义千问大模型、高德导航、支付宝支付、淘宝拍立淘等功能,将多种实用功能集于一身,为用户带来了全新的体验。这种多功能集成不仅满足了用户在不同场景下的需求,也进一步推动了AI眼镜市场的繁荣。
困境待解:全链条短板与标准缺失
尽管市场前景一片光明,但AI眼镜目前仍面临诸多困境。“目前还没有任何一家厂商,能打通AI眼镜从材料、光学、硬体、软体、系统到算法等全部环节。”谷东智能董事长崔海涛点出了行业现状。
更为严峻的是,行业尚未建立起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由于缺乏标准,市场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消费者难以辨别优劣。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AI眼镜业务资深专家罗敏表示,AI眼镜行业缺乏完整的标准规范,不同厂商之间的硬件和软件兼容性较弱,导致内容生态系统碎片化。同时,业内关于规范AI使用、避免隐私侵犯等问题,尚在讨论和探索阶段。AI眼镜在收集和处理用户数据时,若没有明确的标准规范,很容易导致用户隐私泄露,引发信任危机。
破局之道:差异化竞争与本土化创新突围
面对重重困境,AI眼镜行业该如何破局?科技创业中心(ZTVP)创始主任郑刚表示,未来AI眼镜可以从新市场、新品类、新场景切入,与国际巨头在技术、商业模式、用户体验等维度进行差异化竞争。
从新市场角度看,一些尚未被充分开发的地区和人群,如老年人市场、特定行业市场等,都蕴含着巨大的潜力。针对老年人的需求,开发具有健康监测、紧急呼叫等功能的AI眼镜,可以满足他们对健康和安全的关注。在特定行业,如医疗、教育、工业等领域,AI眼镜可以作为专业的工具,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新场景的拓展同样重要。除了传统的消费场景,AI眼镜还可以应用于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领域,为用户带来沉浸式的体验。在旅游、娱乐、游戏等场景中,AI眼镜可以提供实时的信息提示、导航指引等功能,增强用户的参与感和趣味性。
同时,依靠本土供应链和生态、成本、数据、用户体验等优势,凭借颠覆性创新战略,另辟蹊径、换道超车。本土企业更了解国内消费者的需求和习惯,能够开发出更符合本土市场的产品。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性价比。利用国内庞大的用户数据,进行精准的算法优化和功能定制,提升用户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