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报道,北京时间2025年10月16日9时33分,我国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12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今年以来,中国低轨卫星的发射频次明显增加,尤其是在卫星互联网方向,已经形成了高密度、批量化的发射节奏。但在产业生态方面依然面临困境,亟需AI技术解决。
卫星通信加速走向大众市场
以往,卫星通信一直被视为“专业领域的专属工具”。由于其依赖高成本卫星系统、终端设备昂贵且使用门槛高,普通消费者几乎接触不到相关服务。
但这一局面正被快速改写。随着全球低轨星座(如SpaceX的星链、中国的“GW星座”“千帆星座”等)的密集组网,卫星通信的覆盖能力、传输效率和成本正在发生质的飞跃。最显著的标志是“手机直连卫星”技术的成熟与落地。
目前,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均已获得卫星通信业务相关牌照,为规模化商用奠定基础;终端侧,华为、荣耀等头部手机厂商陆续推出支持卫星通信功能的机型,且相关机型的累计销量已突破两千万部。
卫星互联网产业面临生态困境
尽管前景广阔,卫星通信走向大众市场的过程中仍面临显著的“生态瓶颈”。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生态不完善:
其一,跨厂商、跨网络的互通性有限。不同卫星运营商(如国内三大运营商与商业卫星公司)、不同手机厂商的终端设备之间,往往因技术标准不统一、协议差异大而难以实现无缝连接。其二,商业模式尚未完全验证。卫星通信的成本结构(包括卫星发射与维护、地面站建设、终端补贴等)仍较高,而面向大众的收费模式(如按流量计费、套餐订阅等)尚未形成稳定的盈利逻辑。其三,支撑产业长期发展的基础要素不足。一方面,资本投入呈现“阶段性集中、长期持续性弱”的特点——当前热度更多集中在低轨星座建设和初期终端研发,但对后续网络优化、应用生态开发的长期投入不足;另一方面,专业人才储备缺口明显,制约了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精准匹配。
AI引领可持续发展
要实现从“规模建设”到“商业可持续”的跨越,关键在于以AI技术为核心驱动力,针对性破解产业生态瓶颈,推动卫星互联网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针对跨厂商、跨网络互通性有限的问题,AI技术可发挥关键作用。在星间组网方面,AI能根据卫星的实时轨道位置、负载状态和通信需求,智能规划星间链路路由,优化数据传输路径,同时提升整体网络的稳定性和覆盖连续性。
其次, 在商业模式尚未完全验证的背景下,AI可通过精准分析市场需求和用户行为,为产业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AI能够基于海量的用户数据(如不同场景下的通信需求频率、流量使用习惯等),帮助运营商和手机厂商设计更合理的收费模式(如分场景套餐、按需付费等),平衡成本与收益。
最后,在人才培养方面,AI驱动的虚拟仿真平台和在线教育系统,可以为通信、计算机、航空航天等跨领域人才提供沉浸式的卫星通信技术培训,加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