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结束的MWC上海展中,GSMA联合中国联通推出首届eSIM专题展,并举行了eSIM峰会。该峰会用一组数据揭开产业序幕:“全球已有超240个区域运营商部署eSIM,50%消费者知晓这项技术,20%了解其调用方式,30%拥有实际使用体验。”如今,在AI与物联网双引擎驱动下,eSIM正从技术备选升级为产业刚需。
全球eSIM应用生态加速成熟
从2024年开始,苹果支持移动蜂窝网络的iPad全面取消实体卡槽,转向eSIM Only模式,标志着消费电子领域eSIM应用的进一步普及。为配合这一战略,苹果在iOS 26系统中实现了跨平台eSIM迁移功能,用户可直接在iPhone与安卓设备间无缝转移eSIM套餐,无需再通过运营商手动切换。这一技术创新不仅简化了换机流程,更显著降低了用户更换设备的操作门槛,进一步推动了eSIM的规模化应用。
随着苹果的示范效应显现,中国eSIM市场也将在2025年迎来增长。联通eSIM业务数据显示,eSIM Pad增长率达30倍,手表增长10倍,物联网设备增长10倍。联想也已经推出首款P+E(实体卡+eSIM)设备,Android阵营至少10款eSIM Pad将在年底上市……
运营商再度聚焦eSIM
近日,据eSIM产业链知情人士透露,已暂停长达两年的eSIM业务,运营商将于今年下半年全面重启办理。
目前中国联通已在天津、北京、河北等25个省市重启eSIM功能,并计划年内覆盖全国。同时中国联通与紫光展锐、TCL合作推出的国内首款eSIM 5G AI平板VN300E,以及与通则康威联合发布的eSIM 5G AI CPE VN010,已实现全场景5G连接,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通信体验;中国移动正逐步开放全国范围eSIM业务支撑,已完成系统优化和资源准备。旗下中移物联网有限公司已采购7000万颗eSIM晶圆,为大规模商用储备了充足的产能;中国电信虽暂未重启eSIM业务,但业内人士透露其正在制定行业规范,预计年内将加入eSIM业务的行列。
运营商重启eSIM业务,标志着我国通信行业即将从“卡槽时代”迈向“芯片时代”。
商业模式与用户体验瓶颈亟需突破
eSIM技术的普及正在重塑智能终端的竞争规则。在这一变革中,商业模式创新成为最大的挑战。
一方面,用户不再需要物理SIM卡,换机、跨境通信等场景变得更加流畅;另一方面,运营商需要适应新的用户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以卡为中心”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模式。而终端厂商则需要在硬件之外,探索通信服务与自身生态的结合点。
然而,当前的eSIM生态仍面临诸多瓶颈。在用户体验方面,跨运营商切换的便利性尚未完全实现,部分市场的eSIM激活流程仍然复杂;在商业模式上,运营商的收入结构可能因eSIM的普及而受到影响,如何平衡网络投资与新型服务收益成为关键;在政策监管层面,不同国家和地区对eSIM的管控政策不一,也影响了全球市场的统一化进程。
未来,随着AI、物联网和5G技术的进一步融合,eSIM的应用场景将更加广泛,但这也要求产业链各方(包括终端厂商、运营商、芯片供应商和政府)共同推动商业模式创新,优化用户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释放eSIM技术的潜力,加速万物智联时代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