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连着几代人的幸福。当琐碎的日常化作指尖的从容,科技的脉动便开始应和着生活的节拍,沿着家庭的肌理蔓延。它化身“生活管家”,将散落在街巷的便利与优惠,精准地送入千家万户;它变身“云上护工”,用无形的慧眼守护独居长辈的晨昏……
一直以来,中国移动江苏公司(以下简称“江苏移动”)敏锐把握家庭消费者的需求变化,以AI技术驱动智慧家庭升级,围绕移动高清电视、周边好生活等重点产品打造AI智能应用,为用户创造全方位数智化生活体验。这一切,如同那一抹甜糯的奶油白,细腻、温暖、安全感十足。它晕染开来的,是数智生活中的回甘,也是平凡岁月里持续沉淀的、家的温度。
照见时光,编织家庭的幸福图景
一个普通的周六傍晚,徐州张老先生家的空调送出习习凉风。他12岁的孙子一手捧着冰镇西瓜,一手拿着移动高清电视的遥控器喊道:“播放《西游记》。”话音未落,4K画质的《西游记》立刻铺满屏幕,金箍棒的细节尽数展现,金光映得透亮,把一家人笼罩在这片熟悉又崭新的光影里。三代人的笑声弥漫满屋——一块电视大屏,正成为超1700万用户的家庭记忆粘合剂。
而在盐城,移动高清电视则让传统养生保健焕发出新生。陈奶奶一声“跳广场舞”,虚拟管家“灵犀”便出现在屏幕上,同步启动AI健身模式,手机摄像头与电视联动,实时捕捉她的动作,显示姿势是否正确。不多时,陈爷爷也来到了客厅,随着一句“继续播放杨氏太极”,电视秒切换,老两口开始跟着电视画面一起练习。
老年用户跟随移动高清电视上的视频内容打太极
通过AI语音遥控器,用户可以在移动高清电视上语音搜索优酷、爱奇艺、腾讯、芒果TV、“B站”等应用的海量视频内容,与虚拟管家“灵犀”开展对话,随意切换观影、长辈、少儿等多种模式,满足不同观影需求。
由电视屏幕延伸出的周边生活,同样浸润在城市生活的烟火气里。盐城金墩社区的王奶奶清晨打开移动高清电视,进入“周边好生活”频道,对着AI语音遥控器说出“领餐饮券”,社区食堂的5元立减优惠“秒入”账户。“以前通知贴在楼道,我老花眼看不清,现在有了这个‘管家’替我把关,连吃饭省钱都安排好了。”
在“寻味如皋”助农平台,南通的张阿姨选定两斤黑塌菜寄往上海。支付时系统自动抵扣“满25减16”的会员券——这是她通过“周边好生活”领取的月度福利。次日女儿发来菜叶照片:“鲜得像刚摘的!”与此同时,如皋农田里的物联网传感器正监测着农作物生长全过程,移动数智技术与生产环节的全面融合,实现了对农业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的智能化升级,由此搭建起的“产地直供”闭环让农民不愁销路、用户不忧安全。
如皋助农平台
目前,“周边好生活”已整合家居管控、商家消费、社区服务等六大场景,提供AI律师、医生、社区助手等各类“有问必答”的生活专家,成为家庭用户“1.5公里生活圈”的智能中枢。
穿透长夜,构建温暖的守护生态
一天深夜,家住南京挹江门街道的袁老伯从床上意外跌落。当安装在墙上的毫米波生命监测仪未监测到他站立的信号时,立即联络他的儿子袁伟。呼叫未接通后,秒转回龙桥社区社工。很快,社工就带着急救包赶往袁老伯家中,第一时间将他送医,帮助老人转危为安。
针对独居老人可能面临的“孤独死”风险,以及突发意外难以被及时发现的问题,江苏移动助力街道、社区打造“独居老人生命体征监测系统”,通过集成实时生命体征监控、智能异常风险识别等AI功能,24小时不间断监测老人的心率、呼吸等关键数据,并以保护隐私的热成像形式同步呈现老人的活动状态。现在,南京7个街道、56个社区的700多位老人家里都部署了这个“放心锁”。
该系统上线两年多来,已发出告警近2000条,联动网格员上门巡访、核实服务数百次,推动社区服务模式从“上门巡查”向“精准响应”转变。这一成效得益于江苏移动所打造的集居家养老平台、特色养老服务及配套产品于一体的“1+3+N”整体解决方案。该方案具有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特点,为后续规模化推广和实际落地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移动数智技术带来的温暖安心,同样守护在扬州江都郭村镇的70岁老人潘金芸家中。门厅的移动看家AI摄像头化身“云护工”,若识别到她久坐或整日未出门,便自动向其儿女手机推送提醒;床头的防跌倒装置24小时捕捉她的行为状态,异常时秒级报警。更让潘奶奶欣慰的是,孩子们时常通过移动爱家APP看她打理菜园:“他们总说我种的青菜水灵,约着要回家吃饭。”技术消解了距离,让牵挂化作看得见的陪伴。
移动看家记录潘金芸老人的生活日常
这场从“自己看”到“帮你看”的升级,是江苏移动积极推动家庭安防向全AI化进阶的生动实践。目前,江苏移动正积极协同智家中心开发、试点家人识别应用,实现用户到家/离家通知、异常情况提醒等功能;新增兴趣爱好打卡功能,自动生成弹琴、下棋等用户活动场景的记录视频;推出AI时光功能,以AI技术智能分析家庭生活画面,每日生成银发、萌娃、爱宠等类型时光视频,帮助140万家庭安防用户定格美好瞬间。
或许真正的技术温度,藏于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处。它是穿透长夜的一道毫米波,或系在张阿姨寄往上海的新鲜菜叶上,又或刻在潘奶奶打理菜园的生活画面中——这些生活点滴汇聚成河,流淌成江苏大地上的温暖色带。可见,科技最有价值的落点,是让平凡而温暖的家常,始终被接纳、被延续、被稳稳地包裹;让每一个日子,都沉淀出滋养生命的力量。
(童棹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