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必读|视频|专访|运营|制造|监管|芯片|物联网|量子|低空经济|智能汽车|特约记者
手机|互联网|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报告|智慧城市|移动互联网|会展
首页 >> 人工智能 >> 正文

美媒: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奇迹与困境

2025年8月15日 07:07  环球时报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8月13日文章,原题: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奇迹与困境 本周二(8月12日)在北京闭幕的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弥漫着一种既乐观又谨慎的情绪:企业纷纷展示出越来越逼真的人形机器人,但同时他们也承认,要让这些机器进入主流应用,技术差距仍然很大。

数千人前来观看人形机器人表演一系列不同寻常的技艺:从笨手笨脚地递送爆米花和饮料、转动手帕、在拳击台上表演(如图),到下棋以及展示足球技巧。尽管在设计、灵活性和外观方面有所改进,但这些机器人在处理和应对周围环境方面仍存在困难,这一限制使它们无法胜任大多数现实工作场景中的任务。

到目前为止,这些机器人的商业用途主要局限于在展厅、购物中心引导访客,以及在工厂中进行一些重复性任务的测试,比如物料分拣和质量检测。伯恩斯坦研究所亚洲工业技术部门主管黄杰(音译)表示:“人形机器人何时才能完成人类80%的体力工作?这还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但我们将看到的是,像物料搬运这类单一任务会被大规模推广应用。”黄杰补充道,诸如用机器人铺床这类任务仍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但这是推动行业向前发展的正确方向”。

有学者认为,人形机器人大规模融入日常生活的技术瓶颈在于缺乏尖端人工智能模型和足够的训练数据。人形机器人需要海量的动作捕捉、视觉、触觉和音频数据,再结合模拟技术,才能构建出在现实世界中导引和互动所需的感知与行为图谱。中国已有多家初创企业投入“数据工厂”的建设,通过雇用人员操作机器人或穿戴设备,捕捉人机交互数据,用于训练机器人。

虽然能够提高生产力的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可能仍是一个遥远的愿景,但随着中国与美国的科技竞赛升温,中国企业正在加速向前。(作者Anniek Bao,宋波译)

编 辑:章芳
飞象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刊载内容,凡注明来源为“飞象网”和“飞象原创”皆属飞象网版权所有,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摘编及镜像,违者必究。对于经过授权可以转载,请必须保持转载文章、图像、音视频的完整性,并完整标注作者信息和飞象网来源。
2.凡注明“来源:X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在于传播更多行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予以处理。
本站联系电话为86-010-87765777,邮件后缀为cctime.com,冒充本站员工以任何其他联系方式,进行的“内容核实”、“商务联系”等行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
推荐新闻              
 
人物
中国电信柯瑞文:星辰智惠 共治共享
精彩视频
机器人也太会整活了!跟随中国联通,打卡国家速滑馆“冰丝带”
华为史振钰:智能体从办公走向生产,AI成为生产力
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孙立宁:构建具身智能的免疫系统,从安全服务到人机共生的新范式
广汽副总经理閤先庆:安全是智能网联汽车的基石
精彩专题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
2025中国联通合作伙伴大会
2025 MWC 上海
2025工业互联网大会
关于我们 | 广告报价 | 联系我们 | 隐私声明 | 本站地图
CCTIME飞象网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备08004280号-1  电信与信息服务业务经营许可证080234号 京公网安备110105000771号
公司名称: 北京飞象互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未经书面许可,禁止转载、摘编、复制、镜像